ID: 23986723

第六单元 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单元总结提升(课件 学案)高中历史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

日期:2025-10-19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81次 大小:129524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单元,历史,文化交流,必修,选择性,编版
    专题一 中国传统封建教育向近代教育转型的主要载体 项目 背景 总体特征 主要影响 洋务 学堂 1840年鸦片战争的爆发,打破了中国闭关自守的局面,中国教育开始由传统教育向近代教育过渡 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主要有三类:外国语学堂,如京师同文馆;技术学堂,如福州船政学堂;军事学堂,如天津水师学堂 冲击了中国传统封建教育体制,传播了近代资本主义文化和教育观念;培养了维新志士,促进了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 教会 学校 近代中国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 教会学校多由资本主义国家在华开办,以武力开道,以不平等条约为保护伞;传播“西文”“西艺”等西学,带有近代教育的特征 严重侵害我国教育主权;为中国培养了一批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促进了中国传统封建教育向近代教育转型 民国 高校 清末新式学堂的出现是高等教育萌芽发展的尝试;科举制的废除为高等学校发展扫清了制度障碍 民国时期的高等教育呈现本土化特征,突出表现在教会大学“中国化”的内部调整;掀起研究和讲授国学的热潮;大学教科书编写和讲授方式的中国化 折射出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以天下为己任的优秀传统;有利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专题二 我国文物保护和研究的重要作用 1.文物的史料作用 (1)文物的证史作用。历史的见证;对文献记载的证实。 (2)文物的正史作用。校正古史记载之谬误,订正史传,纠正错讹。 (3)文物的补史作用。文物为无文字的历史提供实物资料;对于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则补充记载的缺失。 (4)文物史料功能是运用文物史料,研究历史,以促进文化的发展。运用文物史料和文献资料研究历史,恢复历史本来面貌;文物史料对专门史的研究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和作用;在研究中国传统文化方面,发挥着文献资料所无法发挥的特殊作用。 2.文物的借鉴作用 (1)借鉴与发展的见证。中国不同历史时期所产生的文物,本身就是不断借鉴、发展的实物见证。 (2)借鉴与促进文化艺术发展。 (3)借鉴与发展科学技术。如:古代铜矿石的来源、产地对今天寻找矿石有很大价值。 3.文物的教育作用 (1)文物可作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的教材,还是科普教育形象、生动的教材。 (2)文物具有凝聚力。文物是中华民族各族人民共同创造出来的。 (3)文物是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的、直观的、形象的物质文化遗存,具有强大的感召力。 专题三 博物馆发展的阶段特点以及近代西方博物馆的出现和发展 1.博物馆的阶段特点 时期 特点 早期 ①藏品数量有限,主要是战利品、古物。 ②对藏品进行收集、陈列,但未从博物馆学角度进行整理研究。 ③作用主要是展示胜利者的成就。 ④博物馆的功能未能从其他机构的功能中分离出来 中古 时期 藏品中既包括古物,又包括藏品;既进行收藏,又进行研究,还兼具教化功能;多是修道院或教堂的附属品 近代 博物馆教化功能强化;更加趋向社会化 2.近代(17—18世纪)西方博物馆出现的原因 (1)17—18世纪自然科学取得长足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认识,促进了人们文物收藏观念的开放,扩大了藏品领域,加深了人们对文物标本价值的认识。 (2)工业革命使社会财富的积累速度大大超过以往,使社会出现闲散资本,为文物收藏和博物馆诞生奠定了物质基础。 (3)法国百科全书派通过对当时科学文化知识的总结,普及了科学文化,为博物馆提供了文化支持。 (4)法国大革命战胜了封建势力,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障碍,革命后的法规中明确指出博物馆是国家教育的必要手段,对国民进行教育是国家的义务。 3.(19世纪以后)博物馆社会功能的拓展 (1)进入19世纪后,西方国家开始关注博物馆的社会价值。大规模出现的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等公共文化设施,成为市民教育的重要场所。 (2)一定程度上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