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16课 九年级语文 上册 我的叔叔于勒 1. 小说的三要素是: , , 。 2. 是小说的灵魂。 3. 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有: 描写、 描写、 描写、 描写、 描写。 4. 《我的叔叔于勒》作者是 国的 ,(人名)是 主义作家。 人物 情节 环境 人物 外貌 语言 动作 神态 心理 法 莫泊桑 批评现实 知识回顾 新课导入 生活中,亲人往往是我们的依靠与希望。可当希望落空,又会怎样?莫泊桑笔下的《我的叔叔于勒》,就讲述了这样一个关于亲人与希望的故事。曾经被寄予厚望的于勒叔叔,究竟发生了什么,让一家人态度大变?让我们一同走进这篇小说去探寻吧。 《我的叔叔于勒》写于1883年,是莫泊桑前期的作品。当时的法国,资产阶级不仅和工人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激烈,而且也和小资产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激烈起来。小资产阶级贫困破产已成为普遍的社会问题。一部分不甘心破产的小资产阶级成员,纷纷踏上了漂洋过海的险途,企望在美洲、亚洲甚至非洲闯出一条大发横财的生路,梦想着有朝一日腰缠万贯荣归故里。本篇小说就是以这样的社会背景写出来的。 快速浏览课文,请用一句简洁的话概括: 小说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可仿照这样的句式回答:这篇小说讲述了 的故事。 可从两个角度概括:事情的经过或人物做了什么 梳理情节 小说讲述了菲利普夫妇急切盼望亲人于勒回家,但当于勒真的在他们面前出现时又急忙躲避的故事。 讲述了菲利普夫妇嫌贫爱富的故事。 请根据上面的这条感情线索,归纳出本文的情节。 (情节的每部分用一个字来概括) 于勒 于勒 于勒 于勒 --开端 ( 1 - 4 ) --发展 ( 5 -19) --高潮 (20-47) --结局 (48-49) 盼 赞 遇 躲 称呼 请同学们阅读课文,把课文中菲利普夫妇对于于勒的称呼的词语圈点出来。 任务一:研读细节圈称呼 菲利普夫妇→于勒 正直的、有良心的、好心的、有办法的人D8 D12 贼、讨饭的流氓 D38 D46 坏蛋、流氓、无赖D6 小子、家伙、D31 D32 D38 小说前前后后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对于勒不同的称呼 (糟蹋钱)穷 (赚了钱)富 (没了钱)穷 (没了钱)穷 从上面的这些不同的称呼中, 可以看出菲利普夫妇对于于勒的态度是如何变化的? 恐怖 希望 恐怖、仇恨 造成他们态度多变的原因是什么?菲利普夫妇对于勒变来变去的态度中有什么不变的东西? 菲利普夫妇金钱至上, 拜金主义者的价值观决定对于勒态度多变 主题:通过菲利普夫妇对其弟弟于勒态度的前后变化,形象地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和腐朽。 提示:理解人物最好的方法是品读细节,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去揣摩人物心理,品析人物形象。 可仿照这样的句式回答: 这是对____的____描写,我们可看到_____是个_____的人。 人物形象 任务二:读人物、品形象 母亲有点迟疑不决,她怕花钱;但是两个姐姐赞成。母亲于是很不痛快地说:“我怕伤胃,你只给孩子们买几个好了,可别太多,吃多了要生病的。”然后转身对着我,又说:“至于若瑟夫,他用不着吃这种东西,别把男孩子惯坏了。” 这是对母亲的语言描写,可以看出母亲是一个虚伪、势利的人。 我父亲突然好像不安起来,他向旁边走了几步,瞪着眼看了看挤在卖牡蛎的身边的女儿女婿,就赶紧向我们走来。他的脸色十分苍白,两只眼也跟寻常不一样。他低声对我母亲说: “真奇怪!这个卖牡蛎的怎么这样像于勒!” 这是对父亲的神态描写和动作描写,可以看出父亲内心的惊恐。 我母亲也怕起来了,吞吞吐吐地说: “你疯了!既然你知道不是他,为什么这样胡说八道 ” …… 我母亲回来了。我看出她在哆嗦。她很快地说: “我看就是他。去跟船长打听一下吧。可要多加小心,别叫这个小子又回来吃咱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