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993293

初中数学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 2.3 有理数的乘除运算 教学设计【表格式】

日期:2025-10-04 科目:数学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37次 大小:2292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初中,数学,北师大,七年级,上册,有理数
  • cover
课题:有理数的乘除运算 提供者: 单位: 教学内容分析 (1)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有理数的乘除运算,特别是通过将除法转化为乘法来简化运算的过程。 (2)本节课主要介绍了有理数除法的基本概念和法则,以及如何将除法运算转换为乘法运算。通过实例探究,学生能够深入理解有理数除法与乘法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对比小学阶段所学的乘除法知识,认识到有理数运算的特殊性和普遍性。 (3)通过学习本节课,学生不仅能够掌握有理数除法的法则,还能通过实际操作,体验到数学运算的乐趣和挑战。此外,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合作学习和讨论,提高观察力、归纳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最终,学生能够独立完成有理数的除法运算,并将其应用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增强数学的应用能力。 教学目标 (1)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学生能够通过有理数的乘除运算,理解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如温度变化、海拔高度等,增强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 (2)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学生能够通过逆向思维,将有理数的除法转化为乘法,理解除法与乘法的互逆关系,培养逻辑推理和抽象思维能力。 (3)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学生能够准确运用有理数的除法法则进行运算,并能用数学符号和语言表达运算过程和结果,提升数学表达能力。 教学方法 讲授法、探究法、练习法、小组讨论法 教学重点及难点 (1)理解有理数除法法则的推导过程,特别是如何通过逆向思维将除法转化为乘法,并掌握符号的确定方法。 (2)熟练运用有理数除法法则进行准确计算,尤其是在混合运算中正确处理符号和运算顺序。 (3)在真实情境中应用有理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数学建模和运算能力。 教学过程 师生活动设计 二次备课 一、引入新课 教师活动 1: 你还记得在小学时我们学习过的除法和乘法的关系吗?请思考下面的题目:(-12)÷(-3)= 。 我们知道,(-3)×4 = -12,因此(-12)÷(-3)应该是多少呢? (学生思考后回答) 学生活动 1: 学生思考后回答:(-12)÷(-3)= 4 学生解释:因为(-3)×4 = -12,所以(-12)÷(-3)= 4 (设计意图说明:通过旧知识的回顾,自然地引出本节课要讨论的问题,帮助学生利用已有经验开始探究新的问题。) 二、新知探究 教师活动 2: 请大家根据 “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的原则,尝试计算下列各式,并观察其结果: ① (-18)÷6 = ;② ; ③ (-27)÷(-9) = ;④ 0÷(-2) = 。 你们能发现什么规律吗?不妨再试试其他例子,然后与同伴交流你的想法。 有理数的除法法则: 两数相除时,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同时把绝对值相除; 0 除以任何一个非 0 的数都得 0。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0 不能作除数。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进行小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活动 2: 学生独立完成计算: (-18)÷6 = -3 (-27)÷(-9)= 3 0÷(-2)= 0 学生观察这些算式及计算结果,发现:两数相除时,如果符号相同则结果为正,符号不同则结果为负;且需要把这两个数的绝对值相除。此外,0 除以任何非零数都会得到 0。 (设计意图说明:通过具体实例使学生理解有理数的除法与乘法之间存在互逆关系,为进一步得出结论做铺垫,同时培养学生的归纳及表达能力。) 三、典例精析 教师活动: 接下来,我们一起看几个具体的例子来巩固对规则的理解吧。 (1) (-15) ÷ (-3); (2) 12 ÷ (-4); (3) (-0.75) ÷ 0.25; (4) (-12) ÷ (-) ÷ (-100) 解法如下: (1)(-15) ÷ (-3) = (15 ÷ 3) = 5; (2) 12 ÷ (-4) = -(12 ÷ 4) = -3; (3) (-0.75) ÷ 0.25 = -(0.75 ÷ 0.25) = -3; (4) 对于最后一个题,请仔细观察括号内的表达是否完整哦,我们再来一起分析下如何处理这样的多重除法问题。(这里可引导学生思考并逐步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