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997830

2.1.2 有理数的减法(2)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

日期:2025-10-04 科目:数学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100次 大小:2543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2.1.2,有理数,减法,教学设计,人教,数学
  • cover
初中数学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 2.1.2 有理数的减法(2) 课标分析 课标分析:本节内容要求学生掌握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统一性,理解通过引入相反数将减法转化为加法的原理,并能熟练运用省略括号和加号的简化写法进行运算(如)。同时,要求学生能够从数轴直观理解两点间距离的概念,探究不同情况下点与点的距离与数的关系,最终抽象出一般性结论,体现从具体到抽象的数学思维过程,培养数形结合与符号化表达能力。运算要求达到准确、灵活,探究活动需注重观察、归纳与验证。 教材分析 本节课主要学习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简化方法,通过引入相反数将减法转化为加法,并利用省略括号和加号的形式简化算式书写,如可写为,进而通过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教学过程引导学生从具体算式归纳统一为加法的规律,并借助数轴探究两点间距离与有理数差的关系。本节内容承接有理数加法、减法运算,是前面知识的延伸与整合,体现了运算的统一性与简洁性。本节课的作用在于帮助学生掌握有理数混合运算的技巧,提升运算能力与符号意识,为后续学习代数式化简、方程求解及实数运算打下坚实基础,同时通过数轴与运算的结合,发展几何直观与抽象概括能力。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已学习有理数的概念、相反数、绝对值及有理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掌握了数轴的基本应用,具备初步的符号意识和运算能力,为学习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提供了知识基础,此阶段学生正处于由具体运算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能够理解符号表达的意义,但在运算中仍容易混淆符号规则,尤其在省略括号后的算式识别与运算顺序上存在困难,本节课要求学生理解加减混合运算可统一为加法运算的本质,掌握省略括号和加号的简化写法,并能正确读写如这类算式,通过探究数轴上两点间距离的问题,帮助学生建立几何直观与代数运算的联系,进一步理解有理数运算的实际意义,提升运算能力和数学抽象思维水平,为后续代数式运算和方程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教学目标 理解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可统一为加法运算,掌握省略括号和加号的简化写法,能正确读写如的算式,提升符号意识与数学表达能力,发展运算能力和抽象思维。 能熟练进行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并运用交换律和结合律简化计算过程,通过运算提高逻辑推理和数学运算核心素养,增强运算策略的选择与应用能力。 通过数轴探究两点间距离与有理数差的关系,理解距离的非负性,初步形成几何直观与代数表达的联系,培养模型观念和数形结合思想,提升观察、归纳与推理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统一为加法运算的方法,能熟练进行运算。 难点:理解省略括号和加号的意义,以及探究数轴上两点距离与有理数运算的关系。 课前任务 1.知识回顾: 上节课学习了有理数的加法和减法法则,请回忆有理数加法法则与减法法则,思考与的联系,通过计算巩固法则运用。 2.预习教材: 阅读教材中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内容,了解引入相反数后,加减混合运算如何统一为加法运算,注意算式书写简化形式及读法,将关键知识点记录在预习笔记,标注疑惑处。 3.问题思考: 对于算式,思考能否将其统一为加法运算?若能,怎样读?类比教材例子,尝试计算该算式结果,课上交流做法。 课堂导入 同学们,我们先来看一个生活场景。小明从家出发,先向东走了20米,记为米,然后又向西走了30米,记为米,之后再向东走15米,记为米,最后向西走了5米,记为米。那小明最终相对家的位置该怎么计算呢?这其实就是一个有理数的加减混合问题。我们之前分别学习了有理数的加法和减法,可在实际生活中,像这样加减交替出现的情况很常见。那如何更简便地进行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深入探究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 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