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设计 课题 第九章、第二节、液体的压强 课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口 专题复习课□ 实验探究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口 课题研究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1.教学内容分析 在本章的位置:液体的压强是对压强概念进一步的延伸,将压强的概念从固体扩展到了液体。本节课的知识也是后续课程的理论基础,因此,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节由“液体压强的特点”“液体压强的大小”和“连通器”三部分内容构成,教材内容的安排体现了由易到难、从理论到实践应用的特点。物质的存在状态不同,压强表现的特点也不相同。压强的概念应该包含固体压强、液体压强和气体压强。本节从液体具有流动性和受重力作用出发研究液体压强的特点。液体压强知识的综合性较强,它是在学习了密度、力、平衡力和压强的基础上展开的。这些知识又为后面浮力的学习奠定基础。 教科书引导学生在通过实验定性研究液体压强特点的基础上,结合建立的物理模型进行分析,推导出液体压强跟液体深度和液体密度的定量关系。这种从定性到定量的认识过程,有助于深化学生对液体压强特点的理解。 2.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缺乏定量研究自然现象的经验,对物理现象的认识还停留在猜想、推测的感性认识阶段,因此他们对于液体压强特点的理解有很大的难度。虽然生活中有许多与液体压强相关的实例,但学生还是喜欢从力的角度进行思考,无法把这些实例与液体压强联系起来。 初中阶段的学生逻辑思维从经验型逐步向理论型发展,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也随之迅速发展。但同时,这一阶段的学生好动,注意力易分散,希望在课堂中得到表扬,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这些特点,一方面运用直观生动的问题引导学生使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多展讲,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3.学习目标 1物理观念.经历探究液体压强的特点的实验过程,认识液体压强与液体深度和密度的关系,能准确陈述液体压强的特点。会利用液体压强的特点解释有关现象。 2科学探究.能熟练写出液体压强公式,并能进行简单计算。 4.学习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液体压强的特点和液体压强的大小。 教学难点:应用液体压强特点和液体压强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5.教学辅助支持 微小压强计、水、大量筒、侧面扎孔的水瓶、塑料袋、有颜色的盐水、学习任务单、多媒体设备。 6.教学活动设计 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对应目标达成 新课引入 活动1:让学生为伊敏河设计大坝。 展示学生设计方案。 提问:家里洗菜池中没有水时,要提起池底排水口的橡皮塞很容易;洗菜池装满水时,要提起橡皮塞就比较费力,这说明了什么? 液体内部对容器侧面有压强吗? 活动2:邀请同学感受水对各个方向都具有压强。 活动3:在装满水的水瓶一侧,扎两个高度不同的孔。 学生任务 发挥想象,设计大坝。 思考并回答:说明水对池底的橡皮塞有向下的压力,水对橡皮塞有压强。 将手伸到塑料袋中,慢慢浸入液体,感受液体对手的各个方向上都具有压强 。 观察水喷出的远近程度,推断压强有大小之分。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利用实验,创设丰富的物理情景,引导学生构建液体内部有压强的认识。 让学生体会转换的物理思想。 新课教学 一、探究液体压强特点 介绍测量液体压强的仪器:微小压强计。 带领学生分析实验原理(用两次大小不同的力轻击橡皮膜,观察液面高度差的变化情况)及方法。 引导学生猜想影响液体压强的因素。 强调实验注意事项:1.实验前检查装置气密性,保证装置气密性良好。2.待液面稳定后再进行读数。 展示小组实验数据。 液体压强公式的推导及应用 建立物理模型,推导公式,并解读公式。 P:液体在任一深度的压强 (Pa) ρ:液体的密度 () g:常数= 9.8N/kg h:深度,液体内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