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052704

2025-2026学年高中历史 中外历史纲要上知识清单

日期:2025-11-19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素材 查看:49次 大小:20167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历史,2025-2026,学年,高中,中外,纲要
  • cover
中外历史纲要(上)知识点概要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知识概要 释题:本课主要介绍了远古到西周末年的历史。第一小节介绍了石器时代的社会情况,第二小节讲了部落时代到夏朝灭亡的过程,第三小节讲了商朝和西周的历史。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1.两种分期:石器时代(即原始社会),根据石器制作技术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根据社会组织形式分为原始人群、母系氏族社会和父系氏族社会三个阶段。 2.旧石器时代 (1)两种古人类:元谋人,生活于云南元谋县;北京人,生活于黄河流域。 (2)四点特征:使用打制石器,采集渔猎,群居生活,学会用火。 3.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一万多处,分布广泛,多元一体。 (1)生活特征:石器打磨结合,大量使用陶器,从事原始农业,饲养家畜,生活渐趋稳定。(使用陶器、原始农业与畜牧业、定居生活) (2)早期文化:有仰韶文化(包含半坡文化)、大汶口文化和河姆渡文化。 仰韶文化:彩绘陶器,种植粟;河姆渡文化:种植水稻,养蚕缫丝。 (3)晚期文化:有龙山文化、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 龙山文化:黑陶(蛋壳陶)。三者都出土玉器,出现祭坛和神庙。 良渚遗址,位于浙江余杭县,2019年7月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4.母系氏族社会,出现于旧石器时代晚期。 生活特征:生产力水平低下,共同劳动,成果共享。(人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世系按母系计算) 5.父系氏族社会,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晚期。 生活特征:开始出现贫富分化和不平等,私有制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 文明起源的标志:文字的出现、城市的形成、金属器的使用。 二、从部落到国家 1.部落时代 “三皇五帝”。黄帝与炎帝被共尊为华夏始祖。尧舜禹实行禅让制。龙山文化时代,邦国林立,史称“万邦”时代。 2.国家建立 禹建立夏朝,启开创世袭制。夏王是最高统治者,中央设有职官,聚族而居。二里头文化可能是遗存。 三、商朝和西周 1.商朝 (1)后期定都于殷(今河南安阳),使用甲骨文,制造青铜器(如司母戊鼎、四羊方尊、青铜礼器等)。 (2)实行内外服制度。内服指王畿地区,由商王直接控制;外服指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族。 2.西周:西周建立后,推行分封制、宗法制。 (1)分封制,也称“封邦建国”(或“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就是周王把王畿之外的广大地区,授予王族、功臣和前朝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以拱卫王室。 “封建”的不同含义:古代指分封制,如柳宗元的《封建论》就论述的是分封制;今天指封建社会,也就是我国从战国到清朝前期的社会形态。(五种社会形态之一) (2)宗法制,用父系血缘关系解决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继承制度是其核心。 3.商周经济:奴隶制经济发展繁荣,农业是主要生产部门,实行奴隶主土地国有制,井田制是基本经营方式,青铜铸造业发达。 4.中国早期国家(夏、商与西周)的特征: (1)都是世袭王朝,都具有职官、军队、刑法等国家机器。 (2)统治中心都在黄河流域。 (3)集权程度不高,管理比较松散(以部族联合或分封制为基础)。 内容概要: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知识概要 释题: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分立,混战不休;经济上,封建经济发展,各国展开变法运动;思想上,百家争鸣,异彩纷呈。 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1.列国纷争 (1)背景:周王室衰微,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坏,诸侯间战争不断。 (2)表现:春秋时期,大国扩张势力,诸侯争霸,出现“春秋五霸”;三家分晋,田氏代齐,形成“战国七雄”。 “春秋五霸”记忆口诀:齐桓晋文楚庄王,其余两霸要记清:阖闾勾践为一说,宋襄秦穆是二公。 “战国七雄”记忆口诀:齐秦楚燕赵魏韩,东西南北到中间。 2.华夏认同:中原各国较为先进,自称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