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074500

人教部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第四单元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检测试题(含解析)

日期:2025-11-20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26次 大小:487519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人教部,解析,测试题,文化交流,易与,编版
    第四单元 检测试题 (时间:75分钟 总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华阳国志·南中志》记载:“永昌郡,古哀牢国……孝明帝永平十二年(69年),哀牢抑狼遣子奉献。明帝乃置郡,以蜀郡郑纯为太守。属县八,户六万……有闽濮、鸠獠、僄越、裸濮、身毒(印度)之民。”这一事件(  ) [A] 有利于西南丝绸之路的畅通 [B] 加强了西汉对云南地区的统治 [C] 促使中印陆上通道正式开通 [D] 说明哀牢地区实行郡国并行制 2.东魏茹茹公主墓发现于河北磁县。墓中出土了两枚拜占庭金币和背负帐具的骆驼俑,骆驼身上还挂着酒瓶、大雁和兽腿等。该材料可以印证,这一时期(  ) [A] 中外交流频繁 [B] 丝绸之路的商旅交易 [C] 民族交融加深 [D] 王朝政治版图的扩大 3.下图是江西省南昌市海昏侯墓园出土的汉朝本土制作的器物。这些器物反映出(  ) 骆驼形鎏金铜笋簴钩(挂钩)  骆驼状金箔(装饰物) 青铜骆驼(玩具) [A] 版图扩大促进商业繁荣 [B] 商路畅通带动文化交融 [C] 技术进步影响大众审美 [D] 朝贡贸易丰富日常生活 4.右图为敦煌莫高窟第407窟的“三兔共耳”图。12—15世纪,埃及、叙利亚的一些陶片、瓷片上以及欧洲的一些教堂装饰上也找到了“三兔共耳”的图案。这可用于佐证(  ) [A] 文化艺术的交流 [B] 区域文化的统一 [C] 文化中心的转移 [D] 民族文化的重塑 5.下表是汉、唐时期中外通过丝绸之路进行交流的概况。对此解读最准确的是,汉、唐时期的中外交流(  ) 外国输往中国 中国输往外国 印度的香料、胡瓜、佛教 丝绸、茶叶 波斯的菠菜、地毯 唐三彩 中亚的苜蓿、马和舞蹈 生姜、葱 欧洲、西亚和北非的葡萄 造纸术、火药、印刷术 罗马的毛织物、杂技 儒家文化和典章制度 拜占庭的马赛克壁画 中国佛教 [A] 影响深远,改变了人们的饮食结构 [B] 地域广泛,最远至红海和非洲东海岸 [C] 领域广泛,丰富了人们的社会生活 [D] 双赢互鉴,体现了中华文化圈的形成 6.图1和图2分别是汉代海上航路示意图和唐代对外主要交通路线示意图。对比图1和图2,据此分析唐代海上丝绸之路(  ) 图1 汉代海上航路示意图 图2 唐代对外主要交通路线示意图 [A] 朝贡贸易体系基本形成 [B] 抑商政策有所放松 [C] 航海技术取得明显进步 [D] 对外交流方式的改变 7.1793年,马戛尔尼使团向乾隆皇帝呈送了天体运行仪,其内部结构精密复杂,可模拟演示天体运行轨迹;但在呈送清单中,它却被翻译为“一座大架仔”,天文信息被简化为“日月星辰同地球”。这说明(  ) [A] 翻译交流传播天文知识 [B] 英国科技成果领先世界 [C] 中西文化交流存在隔阂 [D] 西学东渐冲击传统文化 8.据不完全统计,15世纪末以后,东亚海域来自全球的各国沉船有30余艘。其中中国船数量最多,发现于中国、越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其次为西班牙、荷兰、英国等欧洲沉船,发现于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除此之外,东南亚本地沉船发现于越南、菲律宾。这说明(  ) [A] 东西方海上霸权发生更迭 [B] 传统海上商路日趋没落 [C] 欧洲列强赢得了主导地位 [D] 东亚海域贸易竞争加剧 9.意大利传教士画家郎世宁于1715年来到中国,被重视西洋技艺的康熙皇帝召入宫中,《百骏图》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该画作运用了长卷样式,透视是散点式的构成,却又有静态瞬间的焦点透视深度;山、树、草的勾勒大体是中国式的笔法和线条,但体积晕染和阴影的处理无处不在。这表明(  ) [A] 皇帝个人好恶决定着西洋画的传入 [B] 西洋画的传播仅在宫廷范围 [C] 西学东渐以“文化传教”的形式为主 [D] 绘画创作融中西技法于一体 10.右图所示为1947年《申报》上的一则广告。该广告可印证当时(  ) [A] 上海市民的生活水平大幅提高 [B] 西方大国加强对中国文化侵略 [C] 西式餐饮文化已融入市民生活 [D] 美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