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088417

第二单元《跟着节气去探究-节气自然的代言人》课件(共31张PPT内嵌视频)-2025-2026学年鲁科版(2023)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四年级下册

日期:2025-10-27 科目: 类型:小学课件 查看:29次 大小:5620134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2025-2026,四年级,活动,实践,综合,小学
  • cover
(课件网) 中国风 节气自然的代言人 —跟着节气去探究—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 四年级下册 二十四节气为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它起源于黄河流域,早在先秦时期就有了雏形,只不过在汉朝才正式列入到立法当中,汉朝二十四节气的顺序和我们现在所熟知的节气顺序不一样,它是以“冬至”为起点,“大雪”为终点,直到公元1645年黄经度数法的出现,人们将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一周的轨迹(黄道)的360度平均划分成24份后,才将排在0度位置上的“立春”作为二十节气的起点,以“大寒”作为结尾。 节气 溯源 0° 15° 30° 45° 60° 75° 90° 春分 清明 谷雨 立夏 小满 芒种 夏至 冬至 秋分 大雪 255° 270° 小雪 240° 立冬 225° 霜降 210° 寒露 195° 180° 345° 惊蛰 330° 雨水 315° 立春 285° 小寒 300° 大寒 105° 小暑 120° 大暑 135° 立秋 150° 处暑 165° 白鹭 春秋时期的《尚书·尧典》记载着使用土圭测日影来确定二分、二至四个节气的事实。 春秋时期 战国后期的《吕氏春秋》中出现了二分、二至和四立八个节气的相关记载。 战国后期 西汉时期的《淮南子·天文训》完整记载了二十四节气,并对其进行了科学解释,同时把北斗斗柄运行方向作为确定二十四节气的标准。 西汉时期 北斗七星,天空中最显著的星象之一。这七颗星构成了一个类似于勺子的形状,其位置和指向在一年之中会随着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而发生变化。古人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现象,并将其与季节变化紧密关联起来。 古籍中记载: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 0° 15° 30° 45° 60° 75° 90° 春分 清明 谷雨 立夏 小满 芒种 夏至 冬至 秋分 大雪 255° 270° 小雪 240° 立冬 225° 霜降 210° 寒露 195° 180° 345° 惊蛰 330° 雨水 315° 立春 285° 小寒 300° 大寒 105° 小暑 120° 大暑 135° 立秋 150° 处暑 165° 白鹭 二十四节气的划分与地球的公转密切相关,具体而言,人们把太阳周年的运动轨迹划分成24份,每15度为1份,每一份是1个季节。 春 夏 秋 冬 立春 惊蛰 清明 雨水 春分 谷雨 立夏 芒种 小暑 小满 夏至 大暑 立秋 白露 寒露 处暑 秋分 霜降 立冬 大雪 小寒 小雪 冬至 大寒 二十四节气 【一候东风解冻】东风送暖,气温逐渐回升,大地冰封的河面开始融化。 【二候蜇虫始振】蛰虫指的是在冬天蛰伏起来的昆虫等小动物。在寒冬中沉睡的虫子们感受到地温的上升,开始慢慢苏醒,蠢蠢欲动。 【三候鱼陟负冰】“陟”是上升的意思,“负冰”指的是鱼背着冰。随着水温的升高,鱼儿感知到水温的变化,开始游向水面活动,有时甚至会驮着未完全融化的冰块游动。 【一候獭祭鱼】指的是雨水时节,水獭(tǎ)开始捕鱼了,将鱼摆在岸边如同先祭后食的样子。这一现象表明,随着气温的回升,水生动物开始活跃起来。 【二候鸿雁来】指的是雨水五日后,大雁开始从南方飞回北方。这意味着春天的脚步已经临近,候鸟们开始迁徙。 【三候草木萌动】指的是雨水节气的最后阶段,草木随地中阳气的上腾而开始抽出嫩芽。 【一候桃始华】惊蛰之日,桃花是月始开,桃花怒放,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乃闹春之始。桃花的盛开象征着春天的到来和生机的复苏。 【二候仓庚鸣】仓庚即黄鹂,所谓“仓庚鸣”,指的是惊蛰后五日,黄鹂最早感春阳之气,嘤其鸣,求其友。这标志着春天的气息已经浓厚到足以唤醒这些美丽的鸟儿。 【三候鹰化为鸠】这里的“鹰化为鸠”并非指鹰真的变成了鸠,而是一种象征性的说法。在惊蛰后的一段时间里,鹰等猛禽因为感受到春天的气息和生育肃杀气盛的影响,开始变得温顺起来,不再像冬天那样凶猛。而鸠则是指布谷鸟等温和的鸟类,它们在春天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