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11351

10 不求甚解 教学设计 (1)

日期:2025-10-25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19次 大小:1243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不求甚解,教学设计
  • cover
10 不求甚解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从理解陶渊明的“不求甚解”入手,进而正确理解“不求甚解”读书方法的精髓在于“会意”“活读 2、了解驳论的特点,了解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 3、了解本文论证的层进结构 2学情分析 这是一篇驳论文,是在批驳别人观点的基础上,阐述自己的观点。这是学生第一次学习驳论文,对驳论文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八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乐于思考,因此在学习本文时,除了让学生领会“会意,活读”的含义,正确理解“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外,还要让学生把握作者的思路,了解驳论的写作方法。理解递进式的论证结构以及引用、对比、举例等论证方法。 3重点难点 1、了解驳论的特点,了解举例论证的方法。2、了解本文论证的递进结构 3、从理解陶渊明的“不求甚解”入手,进而正确理解“不求甚解”读书方法的精髓在于“会意”“活读” 4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十年寒窗,伴着馥郁的书香,我们一天天长大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积累了很多的词语,对于“不求甚解”一般性的理解是怎样的?引出新课。 二、速读课文,整体把握内容(1、2两个问题结合起来) 1.根据“导学案”要求,明确各个自然段主要内容 摆出要批驳的靶子:“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对的” 第一段:摆出要批驳的靶子:“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对的” 第二段:从“不求甚解”的出处入手,说明人们曲解了“不求甚解”的意思。 第三段:全面分析陶渊明的读书态度。 第四段:指出“不求甚解”有两层含义。 第五段:提倡虚心的“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 第六段:介绍古人就是以“不求甚解”的态度读书的。 第七段:全面解释“不求甚解”。 第八段:强调读书要反复阅读 从“不求甚解”的出处入手,说明人们曲解了“不求甚解”的意思。 全面分析陶渊明的读书态度。 指出“不求甚解”有两层含义。 提倡虚心的“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 介绍古人就是以“不求甚解”的态度读书的。 全面解释“不求甚解”。 强调读书要反复阅读 2、问题探究: (1)文章批驳的观点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2)作者如何结合陶渊明的读书态度来阐述“不求甚解”的含义? 明确:A、“不求甚解”出处 B、全面分析陶读书态度:养成“好读书”的习惯;读书要诀在于“会意” C、“不求甚解”含义:第一,虚心,书不一定都都读懂; 第二,读书方法:不固执一点,而要了解大意。 (3)对于“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作者持什么态度?他举了哪些例子? 明确:赞同提倡。 普列汗诺夫,诸葛亮(一正一反,一中一外) (4)对于“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我们该如何全面理解? 明确:“不求甚解”不是读书马马虎虎,很不认真;读书在会意,不要死抠字眼,为一个局部而放弃整体。 (5)作者最后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做? 明确:书要反复读,开卷有益。 三、总结全文,把握结构层次(板书): 树靶子———引出处———释新意———举例证———结上文(递进结构) 四、拓展训练: 学习《不求甚解》的写法,对下列成语进行辩证分析,运用求异思维,口述新的立意。 ①“见风使舵”新解②“班门弄斧”辩③“滥竿充数”辩 明确:成语新解,重在从不同的角度去诠释,划清必要的界限,从正名人手,这往往是行文的前提,另外要紧密联系实际,借题发挥,做到有感而发,有的放矢。 “见风使舵”一词,多用于那些不讲原则的世故之徒,但如果我们赋予“风”以新的含义,喻指实际情况的变化或者规律,我们可以翻出新意;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掌握方向,采取相应的措施,推动社会主义的航船向前发展。这样联系现实不是大有文章可做吗? “班门弄斧”这个成语,可以从故事人手,翻出“不迷信权威,敢于向权威挑战”的新意。 “滥竿充数”这个成语,也可以从故事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