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10 不求甚解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不求甚解”的含义,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培养辩证的思维方法;体会本文说理的严密性与事例运用的有效性。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过程与方法:掌握运用递进式安排论述层次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读书要虚心领会作者的意思,树立正确的读书态度。 2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驳论的特点,了解举例论证方法 难点:从理解陶渊明的“不求甚解”入手,进而正确理解“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的精髓在于“会意”“活读” 3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情景导入 冰心曾说过“好读书,读好书,读书好”。关于读书,文人骚客都有自己的见识,诗人陶渊明曾有句名言“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句话你如何理解? 在交流中,教师在学生讲到类似于马南邨的观点时引出“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实也不尽然。” 活动2【讲授】整体感知 1、找出“不求甚解”在本文的含义。(深入讲解2-4小节) 找出处 一语出自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好读书,不求甚解。”原意是指读书只领会要旨,不过于在字句上花工夫,属褒义。今多谓学习或工作态度的不认真,不求深入理解,浅尝辄止,含贬义。21·cn·jy·com 2)“好读书” 和“不求甚解” 有什么关系? 首先,要养成“好读书”这个习惯。只有“好读书”,才能谈到“求甚解”这个问题。其次,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而“会意”十分不易。所以陶渊明每有“会意”,就十分高兴。因为“会意”不易,所以陶渊明只好说“不求甚解”。21教育网 3)不求甚解的含义是什么? 一是表示虚心,因为书不一定都能读懂,就承认“不求甚解”。 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作者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论证“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是正确的? 1)列宁批评普列汉诺夫 (态度) 2)诸葛亮的读书方法(方法) 两处例证,一外一中,一今一古,正反对比,恰到好处。选例典型,论说周到。 3、肯定“不求甚解” 的方法为什么要反对马马虎虎的态度? 明确:“不求甚解”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所以“不求甚解”不是马马虎虎,很不认真。因此,要反对马马虎虎的态度。21cnjy.com 作者全面解释“不求甚解”的含义,使论证更加严密。 4、怎样才能达到“活”读书,理解“精神实质”呢? 书必须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活动3【讲授】三、理清文章结构(回忆《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 树靶子———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引出处———介绍“不求甚解”的出处 释新义———分析其真正含义(2条) 举例证———从正反两方面举例(诸葛亮、普列汉诺夫),论证读书的要诀在于虚心、会意。 结全文———全面解释“不求甚解”,强调重要的书必须反复阅读。 活动4【讲授】四、成语新解 本文是一篇驳论文,对于不求甚解有了自己新的阐释。你能对以下成语进行新解释吗? 见风使舵(见风不该使舵,见风理应使舵) 班门弄斧(班门不应弄斧,班门何妨弄斧)(下棋找高手,弄斧到班门) 开卷有益(开卷未必有益,开卷一定有益)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