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不求甚解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通过课文的学习,初步体会驳论文的特点,掌握论证手法的运用以及其作用。2、理解举例论证所使用的论据必须具备典型性、全面性的特点。3、通过反复阅读课文的论证部分,感受“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精髓。 2学情分析 农村学校初二年级学生,学习基础较城区学校相对后进。学习态度有些被动,思维也不是很活跃。但学习较为认真,能跟随教师思路,巩固课堂所学。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举例论证的使用及其作用。 教学难点:感受举例论证必须具有典型性和全面性的特点。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整体感知 1、ppt播放陶渊明《五柳先生传》。2、朗读划线句“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3、提问:不求甚解是什么意思? 活动2【讲授】了解驳论文 1、默读课文,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明确:我们虽然不比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2、这个中心论点有什么特点? 明确:只有反驳他人的观点,并没有提出自己的观点。 3、这是驳论文。 明确:驳论文分“破论”和“立论”两个环节。课文1~4段为破论,5~6段为立论。 活动3【活动】“破论”与“立论” (一)提出问题:世人的观念! 1、世人对“不求甚解”的态度是怎样的? 很不满意、盲目反对 2、世人理解应该怎么读书? 读书应当“求甚解”! 即对知识深入研究,追根溯源,务求精益求精。 3、世人用怎样的行动来“求甚解”? 一下子想要完全读懂所有的书 (二)作者的观点 1、作者怎样认为“不求甚解”? 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当虚心学习。 2、作者认为应该如何“不求甚解”? (1)必须要好读书 (2)虚心,不要骄傲自负 (3)注意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3、作者是怎样反驳他人观点的同时提出自己的意见的? 明确:引经据典、正本清源、补全要素,把握核心价值。 4、先破后立的议论思路有何益处? 明确:只有破会敌人的有生力量才能占领阵地;破除错误观念,正确的观点才能站得住脚。 (三)关于作者的观点,提出以下问题: 1、作者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巩固自己的论点? 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 2、本文的举例论证在事实论据的使用过程中有哪些特点? 明确:古今、中外、正反 追问:有什么好处呢? 明确:从全方位论证,是论证没有死角而更为严密。 课文第7自然段,反对马马虎虎的读书态度对于巩固本文论点是否必要? 明确:有必要,弥补可能留下的逻辑漏洞,是论证更为严密。 活动4【活动】总结所学 提问:请谈谈巩固阵地(立论)需要注意哪些方面? 明确:多种论证方法科学搭配———火力强劲头全面思考,不留逻辑漏洞———不留火力死角 活动5【作业】布置思考 思考问题: 作为一名中学生,你认为“不求甚解”的学习态度是否适合我们? (1)若是适合,它能带给我们怎演的帮助? (2)若是不适合,你认为又应该用怎样的方法去学习? 课件13张PPT。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五柳先生传不求甚解马南邨(邓拓)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我们虽然不比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思考问题:这个论点有什么特点?必须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攻取他人的阵地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