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119560

21.1一元二次方程 课件(24张ppt)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

日期:2025-11-13 科目:数学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75次 大小:369661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21.1,一元二次方程,课件,24张,ppt,人教
  • cover
21.3.1 传播问题与循环问题 单元知识衔接 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已经掌握了一元二次方程的多种解法,包括直接开平方法、配方法、公式法以及因式分解法。这些方法为我们解决实际问题奠定了基础。本节课,我们将深入探讨一元二次方程在传播问题和循环问题中的应用,学会如何通过建立方程模型来解决这类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情境导入:生活中的传播现象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传播现象。比如,传染病的传播,一个人患了流感,经过一段时间,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被传染;再比如,信息的传播,一条有趣的新闻在网络上迅速扩散,知晓的人数不断增加。下面,我们通过一个具体的例子来分析传染病的传播问题。 传播问题示例:流感的传播 有一个人患了流感,经过两轮传染后共有 121 人患了流感,每轮传染中平均一个人传染了几个人? 分析问题: 设每轮传染中平均一个人传染了\(x\)个人。 第一轮传染:原本有\(1\)个患病的人,这个人传染给了\(x\)个人,所以第一轮结束后共有\((1 + x)\)个人患了流感。 第二轮传染:在第一轮结束后的\((1 + x)\)个患病的人中,每个人又传染给\(x\)个人,那么第二轮新增加的患病人数为\(x(1 + x)\)个人。所以第二轮结束后,患流感的总人数为\(1 + x + x(1 + x)\)个人。 列出方程: 根据经过两轮传染后共有 121 人患了流感,可列出方程\(1 + x + x(1 + x)=121\)。 对\(1 + x + x(1 + x)\)进行变形,可利用提公因式法,将\(1 + x\)看成一个整体,得到\((1 + x)(1 + x)=(1 + x)^2\)。 所以方程变为\((1 + x)^2 = 121\)。 解方程: 对\((1 + x)^2 = 121\)两边开平方,得到\(1 + x=\pm11\)。 当\(1 + x = 11\)时,解得\(x = 10\)。 当\(1 + x = -11\)时,解得\(x = -12\)。 因为传染的人数不能是负数,所以\(x = -12\)不符合实际情况,应舍去。 所以每轮传染中平均一个人传染了\(10\)个人。 思考与拓展 如果按照这样的传染速度,经过三轮感染后共有多少个人患流感? 第一轮结束后有\((1 + x)\)个人患流感,这里\(x = 10\),即第一轮后有\(1 + 10 = 11\)人患流感。 第二轮结束后有\((1 + x)^2\)个人患流感,即\((1 + 10)^2 = 121\)人患流感。 第三轮传染:在第二轮结束后的\((1 + x)^2\)个患病的人中,每个人又传染给\(x\)个人,那么第三轮新增加的患病人数为\(x(1 + x)^2\)个人。所以第三轮结束后,患流感的总人数为\((1 + x)^2 + x(1 + x)^2=(1 + x)^3\)。 把\(x = 10\)代入\((1 + x)^3\),得到\((1 + 10)^3 = 1331\)人。 所以经过三轮感染后共有\(1331\)个人患流感。 传播问题的一般规律: 对于传播问题,设传播前的数量为\(p\)(在流感传播问题中\(p = 1\)),每轮传播速度为\(q\)(在上述例子中\(q = x\)),经过\(n\)轮传播后,传播后的数量\(m\)满足公式\(m = p(1 + q)^n\)。 在这个流感传播的例子中,\(p = 1\),\(q = 10\),\(n = 3\)时,\(m = 1??(1 + 10)^3 = 1331\)。 传播问题解题步骤总结 审题:仔细理解题目所描述的传播情境,明确传播前的初始数量、每轮传播的方式以及最终要求的传播结果。 设元:设出每轮传播中平均一个个体传播给其他个体的数量为未知数,一般用\(x\)表示。 列方程:根据传播过程,分析每一轮传播后的数量变化,找到等量关系,列出一元二次方程。通常,经过\(n\)轮传播后,传播后的总量可以表示为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形式。 解方程:运用我们学过的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如直接开平方法、配方法、公式法或因式分解法,求出方程的解。 检验:把求得的解代入原方程,看是否满足方程。同时,要根据实际问题的背景,检验解是否符合实际意义,比如人数不能为负数,物品数量不能为小数(在一些情况下)等,舍去不符合实际的解。 作答:写出最终符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