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154399

模块综合 中外历史纲要上综合检测(课件 练习)高中历史 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日期:2025-10-19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52次 大小:78801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历史,中外,纲要,综合,模块,编版
    中外历史纲要上 综合检测 用时75分钟,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 下图为良渚遗址的考古发现历程。这些考古发现 (  )                                A. 增进对中华文明起源的认识 B. 印证早期奴隶制国家的诞生 C. 表明中华文明长期领先世界 D. 证实中原是中华文明发祥地 2. 据学者考证,大禹治水的传说最早见于春秋时期的《诗经 商颂》,记述简单,此处的“水”仅指黄河下游的古河济地;但在战国时期的《尚书 禹贡》中,禹不仅治水,还划分了“九州”和“五服”,其活动范围已远超商周千里之地。这可以说明 (  ) A. 古史传说具有很高的真实性 B. 华夏认同观念逐渐增强 C. 历史真相随时间推移而清晰 D. 夏朝统治区域范围较大 3. 著名史学家吕思勉先生把古代中国划分为“部落时代”“封建时代”“郡县时代”三个先后相继的时代。其划分的主要依据是 (  ) A. 经济水平 B. 政治制度 C. 阶级斗争 D. 文化形态 4. 匈奴当户跪举灯(见如图)为河北满城汉墓出土文物。灯具底座为身着胡服的匈奴官吏昂首半跪作托灯状擎灯形象。灯盘中心有烛针。该文物可以用以研究 (  ) A. 汉匈民族关系 B. 汉代官僚制度 C. 瓷器铸造技术 D. 少数民族封建化 5. 十六国时期出现了一种舍汉晋而从古制的做法。在儒家经书中,舜有“纳言”之官,周有“常伯”之号,汉晋有时以尚书令比拟“纳言”,以侍中比拟“常伯”。而前燕政权索性不用尚书令、侍中之名,径用“纳言”“常伯”做官名。这一做法意在 (  ) A. 巩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 B. 体现民族政权的合法性 C. 维护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D. 积极变革传统政治制度 6. 下表为唐朝后期户口变化表。造成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  ) 天宝元年(742年)户数 元和年间(806—820年)户数 下降幅度(%) 北方 3736652 866887 76.8 南方 3117624 1506548 51.7 A. 宦官专权,朋党之争 B. 黄巢起义,朱温称帝 C. 开凿运河,贯通南北 D. 安史之乱,藩镇割据 7. 唐承隋制,以三省的长官共议国政。唐玄宗时,以中书省事务繁多、文书多壅滞,常选用一些文人与集贤院学士分掌制诏书敕。安史之乱后,“军国多务,深谋密诏,皆从中出”,翰林学士被称为“内相”。这一变化说明,唐朝 (  ) A. 三省体制遭到彻底破坏 B. 君主集权趋势日趋明显 C. 中央行政效率不断提升 D. 设中朝以架空宰相权力 8. 西晋年间的《孙子算经》提出“向(学习)之者富有余;背之者贫且窭(穷)”,北朝贾思勰认为农业科技可以为国家“开其资财之道”。这说明当时 (  ) A. 重农增加了财政收入 B. 抑商政策发生了转变 C. 农业发展依赖于科技 D. 科学技术具有实用性 9. 下图呈现的是东晋至北宋出身寒门子弟入朝为官的比例变化。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 (  ) A. 儒家思想的影响 B. 社会阶层的流动 C. 科举制度的实行 D. 门第观念的淡化 10. 金初,太宗因“私用过度”,诸贵族大臣将皇帝“扶下殿庭,杖二十毕”。此后金朝大量吸收宋制,学习中原王朝的威仪,到第四代皇帝海陵王时,情势逆转,皇帝动辄以“杖之”威胁群臣。这种变化表明金朝 (  ) A. 完全放弃了女真传统政治文化 B. 政权因为汉化而衰弱 C. 受中原王朝政治生态影响较大 D. “大定之治”成效显著 11. 北宋壁画中的舞者多着裤,且存在大量“开腿”“抬脚”动作,而南宋舞蹈壁画中的舞者主要靠上半身完成舞蹈动作,腿部隐藏在裙中。这一变化反映出 (  ) A. 门第观念淡化 B. 社会风气渐趋保守 C. 人身控制松弛 D. 绘画风格日益多元 12. 明武宗打算南巡,遭到科道群体的反对,100多名官员跪在午门之外,引发了大规模廷杖事件,明武宗被迫放弃南巡。这反映了 (  ) A. 皇权受到一定制约 B. 君臣关系彻底破裂 C. 中央集权遭到削弱 D. 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13. 1513年中葡屯门之战,葡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