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156097

3.3.1《垂径定理》教学设计 初中数学北师大版九年级下册

日期:2025-10-26 科目:数学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32次 大小:24985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3.3.1,垂径定理,教学设计,初中,数学,北师大
  • cover
《垂径定理》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夯实基础: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活动,理解垂径定理的内容及其证明过程,掌握“垂直于弦的直径平分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这一基本性质,能够运用该定理解决简单的几何问题。 2.提升能力:在探究垂径定理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猜想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通过定理的应用,培养学生分析几何图形、建立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渗透思想:在“由形到数,由数到形”的转换中,渗透数形结合思想;在定理的发现与证明中,体会从特殊到一般、从猜想到论证的数学思维方法。 4.积累经验:通过折纸、画图、小组合作等多种方式,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严谨求证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垂径定理的内容及其证明过程。 教学难点:理解垂径定理的几何本质,并能在实际问题中灵活运用。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设疑激趣 1、图片引入: (投影展示赵州桥的图片)“同学们,这是被誉为‘天下第一桥’的赵州桥,它已经屹立了1400多年。请大家观察,它的桥拱是什么形状?没错,是圆弧形。” “是的,古代的工匠们巧妙地利用了圆的优美性质。今天,我们就来探究隐藏在圆中的一个重要性质,它能帮助我们理解赵州桥的力学与美学秘密。” 2、问题驱动: “如果我们把桥拱看作圆的一部分,桥面看作一条弦,那么桥拱的最高点(弧的中点)到桥面(弦)的垂直距离,我们称之为‘拱高’。”(在黑板上画出简图) “现在,老师有一个问题:如果我们知道了桥面的跨度(弦长)和拱高,能否计算出这个桥拱所在圆的半径呢?” “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请出今天的主角———垂径定理。它就是我们破解这个难题的金钥匙。”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第一环节:折纸实验———形成感性认识 1、活动:请同学们拿出圆形纸片。 第一步:在纸片上任意画一条弦AB。 第二步:将纸片对折,使弦AB的两个端点A和B完全重合。展开后,问:“这条折痕是什么?”(直径CD) 第三步:观察这条直径CD与弦AB有什么位置关系?用三角板验证一下。 2、提问: (1)直径CD与弦AB是什么位置关系?(垂直) (2)直径CD把弦AB分成了几段?它们有什么关系?(两段,相等,即AM=BM) (3)除了弦被平分,大家还能发现什么等量关系吗?(引导观察弧,学生可能说出“两边的弧看起来也一样长”) 3、教师小结:通过折纸,我们初步发现:垂直于弦的直径,似乎平分这条弦,还平分了弦所对的两条弧。 第二环节:严谨画图———提出数学猜想 活动: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用圆规和直尺规范地再现刚才的图形:画⊙O,作弦AB;作直径CD⊥AB,垂足为M;用刻度尺测量AM与BM的长度,验证是否相等。 猜想:垂直于弦的直径平分这条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三)推理论证,形成定理 “但是,折纸和测量难免有误差,我们能否用严格的几何推理来证明这个猜想永远成立呢?” 1、明确已知与求证:(教师板书)已知:CD是⊙O的直径,CD⊥AB于M。求证:AM=BM,弧AC=弧BC,弧AD=弧BD。 2、分析思路: “要证明AM=BM,它们分别在△OAM和△OBM中。我们有什么条件?” 引导学生连接OA、OB,则OA=OB(同圆半径相等)。 “在Rt△OAM和Rt△OBM中,我们有了OA=OB,OM=OM,还缺什么?”(缺一个角或一条边) “由CD⊥AB,可得∠OMA=∠OMB=90°。所以根据什么判定定理?”(HL,直角三角形全等) 3、完成证明:(教师规范板书) 连接OA,OB。 在Rt△OAM和Rt△OBM中, ∵OA=OB,OM=OM, ∴Rt△OAM≌Rt△OBM(HL)。 ∴AM=BM,∠AOC=∠BOC。 ∴弧AC=弧BC。 同理,可证弧AD=弧BD。 4、揭示定理:“至此,我们的猜想经过了严格的证明,成为一个真命题,我们称之为垂径定理。” (四)应用新知,学以致用 第一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