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夯实基础:掌握反比例函数图象的画法,理解其“双曲线”的特征与性质,明确k的符号对图象位置的决定作用,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2、提升能力:通过观察、对比与分析不同图象,提升学生发现、提出、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运用数形结合进行逻辑推理与概括的能力。 3、渗透思想:在“式与形”的探究循环中,深刻体会数形结合思想,并通过分类讨论案例,培养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维方法。 4、积累经验:通过合作探究、操作验证等多种学习方式,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合作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反比例函数图象的画法及其核心性质(图象位置、增减性)。 教学难点:理解“在每一象限内”这一增减性前提的重要性,避免跨象限比较大小;理解反比例函数图象与坐标轴“无限接近,永不相交”的极限思想。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温故引新 1、情境导入: “我们学过,当矩形的面积固定为12时,它的长x和宽y存在着怎样的关系?这是一个反比例函数。之前我们用表达式和表格来表示它,今天,我们要为它‘画像’,研究它的图象———双曲线’。” 2、温故知新: “回忆一下,我们画一次函数y=kx+b图象的步骤是什么?那就是列表、描点、连线。那么,猜一猜,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会是一条直线吗?为什么?”引导学生初步猜想,激发认知冲突。 (二)活动探究,构建新知 活动一:绘制雏形———初识双曲线 任务:在坐标纸上画出函数的图象。 1、列表———引导科学选点: “为了使图象清晰、准确,我们应如何选取x的值?x的取值能任意吗?”(引导学生讨论得出:要对称、均匀、有代表性,并便于计算。) 师生共议:共同确定x的取值:-6,-4,-3,-2,-1,1,2,3,4,6。学生独立计算并完成表格。 2、描点———强调精准定位: 教师巡视学生依据表格,在坐标纸上精准描点,重点关注学生对于负值点的描点情况,如点(-2,-3)是否在第三象限。对个别有困难的学生进行指导,强调点的坐标与象限的一一对应关系。 3、连线———揭示曲线特征: “请大家观察这些点的分布,它们有什么规律?(引导学生发现点成群地分布在第一和第三象限,且呈现出一种对称的趋势)。现在,请用一条光滑的曲线,顺势连接这些点。” 形成概念:教师展示标准图象,并指出:“这样两支关于原点对称的曲线,我们称之为双曲线。它由分别位于第一、第三象限的两支组成。” 活动二:对比归纳———洞察k的符号规律 任务:小组合作,在同一坐标系中画出的图像,并与对比。 1、小组合作: 学生分组完成绘图。 讨论问题:两个函数的图象有什么相同点与不同点?图象可能与x轴或y轴相交吗?为什么? 2、汇报交流与深度引导: (1)相同点:都是双曲线,都由两支曲线组成,都不与坐标轴相交。 深究:“为什么永不相交?”引导学生从解析式分析:∵x≠0,∴图象与y轴无交点;∵k≠0,y≠0,∴图象与x轴无交点。 结论:图象以坐标轴为渐近线。 (2)不同点:的图象在一、三象限;的图象在二、四象限。 教师提炼:“由此可见,决定反比例函数图象位置的关键是符号k!” 活动三:细致观察———理解增减性内涵 任务:观察、、的图象,探究其增减性。 1、聚焦第一象限: “观察在第一象限的图象,当x的值逐渐增大时,对应的y值如何变化?”并引导学生从表格中找数据验证。 2、聚焦第三象限: “再看第三象限,当x从-6增大到-1时,y值如何变化?”引导学生计算验证:y从-1减小到-6。 形成初步结论:当k>0时,在每一象限内,y随x的增大而减小。 3、设置认知冲突,深化理解: “我有两个点A(-2,-3)和B(2,3),都在上。当x从-2增大到2,y从-3变到3,这不是增大了吗?这和我们的结论矛盾吗?” 引发学生激烈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