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节 电流做功(教学设计) 年级 九年级 学科 物理 课时数 1课时 教师 课题 第一节 电流做功 教学 目标 物理观念 能结合实例认识电流做功:明确用电器工作时电流做功本质是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且电流做功量等于电能消耗量。 掌握电流做功(电功)的影响因素与计算公式:知道电流做功与电压、电流、通电时间成正比,能运用公式W=UIt计算电功,明确各物理量单位,了解电功常用单位千瓦 时及单位换算关系。 认识电能表的作用与读数方法:知道电能表是测量电功的仪表,能区分传统与智能电表的示数显示方式,会根据前后两次示数差计算一段时间内消耗的电能,理解电能表参数含义。 科学思维 通过分析 “电灯发光、电扇转动” 等实例,归纳电流做功与能量转化的关系,培养 “现象→本质” 的归纳思维; 结合欧姆定律推导电功的间接计算公式,培养 “公式推导→逻辑关联” 的科学思维; 能根据电能表参数计算消耗的电能,培养 “参数解读→定量计算” 的逻辑能力。 科学探究 参与 “观察电能表” 迷你实验:观察教室或实验室的电能表,记录参数,尝试读取当前示数,讨论 “如何通过转数计算消耗的电能”,培养观察与分析能力; 完成 “电功计算” 例题演练:结合教材电熨斗例题,按 “明确已知量→选公式→代数据→算结果” 的步骤计算电功,掌握单位统一的关键,培养数据处理与计算能力。 科学态度 与责任 认识电能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性,了解能源紧缺的现状,树立 “节约用电” 的意识,能从 “减少待机时间、选择节能电器” 等小事践行节约用电; 体会电能表在家庭用电管理中的作用,能主动观察家中电能表,了解用电情况,培养 “关注生活、学以致用” 的责任意识。 教材 分析 本节课是沪科版九年级物理 “第十七章 电流做功与电功率” 的第一节,承接前一章 “家庭电路”,从 “电路组成与安全” 转向 “电路中的能量转化与定量计算”,是电学知识体系中 “能量观” 建立的关键课,为后续学习 “电功率”“电功与电功率的综合计算” 奠定基础。 教材逻辑结构清晰,遵循 “概念→规律→应用” 的思路: 概念构建:从 “电灯、电扇等用电器工作” 的生活场景切入,明确电流做功的本质是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建立 “电流做功” 与 “电能消耗” 的关联认知; 规律探究:通过科学研究结论,明确电功与电压、电流、通电时间的定量关系,给出计算公式W=UIt及单位换算,结合例题演示计算方法,体现 “定性→定量” 的过渡; 应用落地:介绍电能表的结构、参数与读数,连接 “理论计算” 与 “生活实际”,同时强调节约用电的意义,落实 “科学→社会” 的价值导向。 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已有基础 1. 已有基础 知识基础:掌握欧姆定律、家庭电路组成及电压,知用电器工作需电能,具理解电流做功与电能转化的基础; 能力基础:能简单公式变形与单位换算,有基础实验观察能力,可完成分步计算; 生活经验:对电能表、电费有感性认知,但不清楚度与焦耳关系,不会通过电能表读数算用电量。 2. 学习难点 抽象概念理解:难直观感知电流做功过程,易混淆电流做功与电流概念; 公式应用与单位统一:用W=UIt计算时,易忽略单位统一,或不会结合欧姆定律推导间接公式; 电能表参数解读:难理解“2500r/(kW·h)”“10(20)A”等参数物理意义,难关联转盘转数与消耗电能。 3. 教学策略 用“实例直观化”突破抽象:通过电灯发光、电熨斗发热等实例,让学生感受电流做功与能量转化关系; 用“分步拆解”降低计算难度:讲解例题时,先明确已知未知量,强调单位统一,再代入公式计算,避免出错; 用“实物演示”解读参数:展示传统与智能电表实物,结合实例演示转数→电能计算过程,助学生理解参数含义。 教学重点 电流做功的本质(电能转化为其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