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193663

苏科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4章 一元一次方程4.3 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问题 教学设计

日期:2025-11-01 科目:数学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64次 大小:31578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一元,一次方程,苏科版,七年级,数学,上册
  • cover
4.3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问题(第1课时 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 教学设计 1.教学内容 本课为新教材苏科版七年级上册第四章《一元一次方程》第4.3节: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问题(第1课时)。主要围绕“一元一次方程”的实际应用展开,探究如何通过设未知数、建立等量关系并列方程解决真实情境下的问题,形成用方程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与能力。 2.内容解析 本节课的核心在于帮助学生认识和掌握“通过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即“审、设、列、解、验、答”。首先,通过对紫砂壶制作及年龄增长等生活化情境的探讨,引导学生发现可转化为方程的等量关系,从而构建“设未知数—列方程—求解—验证—作答”的建模思路。其次,比较算术解法与方程思路的异同,使学生体会逆向与顺向思考的差别。由于一元一次方程中的未知数通常只需一次运算即可求解,因此在解决这类问题时具有简洁、通用和可拓展的特点。最后,通过典型变式如年龄差、组数调整、产量分配等场景,引导学生进一步练习并内化“利用方程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方式,培养模型观念与应用意识,为后续学习更复杂方程及建模奠定良好基础。 1.教学目标 能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方程方法与算术方法的异同。 经历“问题情境—建立数学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过程,发展模型观念。 2.目标解析 通过列方程解决常见现实问题,帮助学生形成对“未知量”的清晰认识,同时理解利用等量关系为载体进行代数表达的优势。 在列方程求解过程中,学生能逐渐熟悉方程建模的流程,并在实践中体验该方法对分析问题、简化运算的效果。 通过问题情境与模型思维的结合,强化学生的应用意识,拓展数学方法在生活中的运用。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实际问题的分析与方程模型的构建,让学生掌握“一般步骤”的应用。 教学难点:准确提炼等量关系,正确选取和使用未知数,克服逻辑思维及抽象表达的障碍。 学生已具备基本的一元一次方程解法和求解技巧,对多项式的简单运算也较为熟悉。他们能够理解“等量关系”与“未知数”的基本概念,但在面对实际场景时,往往难以将文字语言转化为代数表达。因此,本节的关键是结合实例引导学生寻求合适的未知量、准确列方程,并在多次归纳与实践中建立稳定的模型思维,为后续复杂应用奠定基础。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问题情境: 1.教师提问: 右图中的一套紫砂壶茶具包括1把茶壶和6只茶杯.做1把茶壶需要0.6kg的泥料,做1只茶杯需要0.15kg的泥料.10.5kg泥料可以做几套这样的茶具?(不计制作时的耗损) 学生思考并讨论: 小明思考解答: 【算术方法】 0.6+6×0.15=1.5 (kg), 10.5÷1.5=7 (套), 答:可以做7套茶具. 教师提问:小明是如何思考的? 学生思考并讨论:0.6+6×0.15=1.5 (kg),表示一套用量 10.5÷1.5=7 (套),表示总量里包含几份 算术:结果→运算(逆向) 教师提问:还有其他思路吗? 学生思考并讨论: 小丽思考解答: 【列方程方法】 茶壶泥料+茶杯泥料=总泥料 设可做x套茶具.根据题意,得 0.6x+6×0.15x=10.5 解这个方程,得 x=7. 答:可以做7套茶具. 教师提问:小丽是如何思考的? 学生思考并讨论: 1.根据题意,设一个合适的未知数. 2. 根据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3. 解方程,求出未知数的值. 4. 写出问题的答案. 方程:关系→结果(顺向) 教师提问:列方程的关键是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呈现与生活相关的“紫砂壶茶具”问题,引导学生用不同方法(算术与方程)解决同一情境,激发兴趣并明确本节课将学习“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 探究点1: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问题 1.典例分析: 例1 今年小明13岁,王老师45岁,再过几年小明年龄是王老师年龄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