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199190

3.8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课件(共33张PPT)-2025--2026学年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统编版

日期:2025-11-19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65次 大小:676647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PPT,统编,历史(选择性必修1),高中,学年,-2025--2026
  • cover
(课件网) 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第三单元 法律与教化 课堂导入 獬豸(独角兽) 獬豸又称獬廌,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兽,体形大者如牛,小者如羊,全身长着浓密黝黑的毛,双目明亮有神,额上通常长一角。獬豸拥有很高的智慧,懂人言知人性。它怒目圆睁,能辨是非曲直,能识善恶忠奸,发现奸邪的官员,就用角把他触倒,然后吃下肚子。它能辨曲直,又有神羊之称,它是勇猛、公正的象征,因此,它被称为中国法律的图腾。 一、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 1.先秦时期的法治 (1)夏商周时期:《左传》记载,夏朝有《禹刑》,商朝有《汤刑》,周朝有《九刑》。 西周在《禹刑》和《汤刑》的基础上,制定了《九刑》。据《尚书吕刑》所记,周代的刑罚,有墨(脸上刺字涂青)、劓(割鼻)、刖(断足)、宫(男去势,女禁锢)、大辟(斩首)五刑。此外,还有鞭刑和流放。判处五刑的律条,共有三千条。法网严密,远远超过了前代。 《左传》记载“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意为法律如果不公布的话,它的威力是无穷尽的。夏商周时期颁行的刑书上只有刑名、刑种的规定,而无确切的罪名,刑书刻在竹简上,由贵族掌握施行。贵族依据传统的观念及社会道德、风俗习惯去加以解释。贵族认为刑律越秘密越好,决不能让国人知道。这样才有利于贵族随意处置老百姓,增加统治恐怖和神秘。 “刑不上大夫”,西周法律有明显的阶级性质。据《周礼小司寇》,贵族犯罪可受特殊处理,即所谓八议:议亲、议故、议贤、议能、议功、议贵、议勤、议宾。大夫犯了罪,如在五刑范围之内,不必派司法官吏对其加以捆绑羁押,而令其自己请罪;如属于重大犯罪,也不必派司法官吏对其施以死刑,而令其跪拜自裁。 一、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 1.先秦时期的法治 (2)春秋时期:郑国的子产“铸刑书”,制定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成文法。 子产:春秋时期郑国著名政治家、思想家 公元前536年,郑国执政子产将郑国的法律条文铸在象征诸侯权位的金属鼎上,向全社会公布,史称“铸刑书”。 三月,郑人铸刑书。 ———《左传·昭公六年》 一、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 1.先秦时期的法治 子产:春秋时期郑国著名政治家、思想家 叔向使诒子产书,曰:“昔先王议事以制,不为刑辟,惧民之有争心也……民知有辟,则不忌于上,并有争心,以征于书,而徼幸以成之,弗可为矣……民知争端矣,将弃礼而征于书。锥刀之末,将尽争之。” ———《左传·昭公六年》 依据材料分析,铸刑书和以往“律法”的区别是什么?有何影响? 铸刑书,公布成文法,开创了古代公布法律的先例,否定了“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的秘密法。刑书是国家权力的象征,同时也有利于法律在全社会范围内得到贯彻执行,对后世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 一、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 2.先秦时期的德治 宗法制一方面是国家结构中的上下级隶属关系,另一方面是宗法制度下的尊卑长幼关系。从国家观念和家族观念两方面,把统治者紧密联系在一起,天下一家,休戚相关,生死与共。 (1)夏商时期,君王及奴隶主贵族可以随意残害奴隶。西周统治者为维护社会等级秩序,建立起以宗法制为核心的礼制。 一、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 2.先秦时期的德治 《尚书》里保存不少西周初年的政治文诰,每篇都说到如何治民。其中《无逸篇》说治民要“先知稼穑之艰难”,“怀保小民,惠(加惠于)鲜(穷人)鳏寡”;《立政篇》说“继自今文子文孙,其勿误于庶狱庶慎。”重农与慎狱尤为封建政治的重要纲领……元子如果不能称职,皇天上帝就会改选别人……要永命必须保民。 ———范文澜《中国通史》 (2)周朝还提出了“敬天保民”的思想。 敬天保民 周统治者认为“上天”只把统治人间的“天命”交给那些有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