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教材:人教版A版必修第一册 一、教学目标: 课程目标 1.理解充分条件、必要条件与充要条件的意义. 2.结合具体命题掌握判断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的方法. 3.能够利用命题之间的关系判定充要关系或进行充要性的证明. 数学学科素养 1.数学抽象:充分条件、必要条件与充要条件含义的理解; 2.逻辑推理:通过命题的判定得出充分条件、必要条件的含义,通过定义或集合关系进行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的判断; 3.数学运算:利用充分、必要条件求参数的范围,常见包含一元二次方程及其不等式和不等式组; 4.数据分析:充要条件的探求与证明:将原命题进行等价变形或转换,直至获得其成立的充要条件,探求的过程同时也是证明的过程; 5.数学建模:通过对充分条件、必要条件的概念的理解和运用,培养学生分析、判断和归纳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的概念.. 难点:能够利用命题之间的关系判定充要关系. 三、课型:新授课 四、教学过程 问题导入: 思考1:下列“若p,则q”形式的命题中,哪些是真命题,哪些是假命题? (1)若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相等,则这个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2)若,则 (3)若m>1,则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4)若两个三角形周长相等,则这两个三角形面积相等. 学生容易得出结论;命题(1)(3)(4)为真命题,命题(2)为假命题. 提问:对于命题“若p,则q”,有时是真命题,有时是假命题.如何判断其真假的? 思考2:记p:x >2, q:x >0,判断命题“若p, 则 q”的真假 学生:看p能不能推出q,如果p能推出q,则原命题是真命题,否则就是假命题. 要求:让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不做判断。而是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研探条件p与q的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具体的问题,分析条件P与q的不同关系 二、新知探究 1.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命题真假 “若p,则q”是真命题 “若p,则q”是假命题 推出关系 p q pq 条件关系 p是q的充分条件 q是p的必要条件 p不是q的充分条件 q不是p的必要条件 练习:下列各题中,p是q的充分条件? (1)p:两个三角形相似, q:两个三角形面积之比等于周长比的平方; (2)p:两个三角形的两边及一边所对的角对应相等, ( A C ) q:两个三角形全等; (3)p:21; (4)如图所示电路中(整个电路及灯泡一切正常), 记p:闭合开关A, q:灯泡亮。 学生结合充分条件的概念容易得出结论;(1)(3)(4)中p是q的充分条件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学生理解充分条件的概念 2.充要条件 一般地,如果既有p q,又有q p,就记作p q.此时,我们说p是q的充分必要条件,简称充要条件.显然,如果p是q的充要条件,那么q也是p的充要条件,即如果p q,那么p与q互为充要条件. 3.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进一步划分: (1)如果p q,那么p与q互为充要条件. (2)若p q,但qp,则称p是q的充分不必要条件. (3)若q p,但pq,则称p是q的必要不充分条件. (4)若pq,且qp,则称p是q的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三、典例分析 例1. 下列各题中,p是q的什么条件?(指充分不必要、必要不充分、充要、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1)p:x=1或x=2,q:x-1=; (2)p:四边形是正方形,q: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 (3)p:xy>0,q:x>0,y>0. (4)p:四边形的对角线相等,q: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解:(1)p q且q p,p是q的充要条件; (2)p q且 qp,p是q的充分不必要条件 (3pq且q p,p是q 必要不充分条件 (4) pq且 qp,p是q的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设计意图:通过p是q的什么条件的判断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学科素养 跟踪训练 1.已知条件p:-1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