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213872

第3课 子目1 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课件 讲义)高中历史 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日期:2025-11-20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学案 查看:83次 大小:1392265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社会,制度,国家,必修,选择性,编版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 程 目 标 了解共和制在中国建立的曲折过程,理解中国政治道路发展的独特性。 子目一 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知识奠基(快读教材子目一,完成表格) 政府 内容 影响 南京临时政府 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①以主权在民、平等自由为原则。②确立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③实行责任内阁制 资产阶级共和制度诞生;颁布了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 北洋政府 政党政治尝试失败:国民党成立→“宋教仁案”发生→二次革命被镇压→袁世凯独裁统治 政党政治名存实亡 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 中国陷入军阀混战割据的局面 南京国民政府 依据孙中山“革命程序”论实行了: ①军政:1928年结束。②“训政”:1928年通过《训政纲领》。③“宪政”:1948年召开“行宪”的“国民大会” 违背“主权在民”,实质是一党专政,独裁统治 【图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的政治体制 【点拨】《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以限制袁世凯的权力,是对英国政治制度的借鉴;所提倡的民主共和、自由平等以及实行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是从美国宪法中借鉴的基本原则。 【概念】北洋政府(1912—1928年) 1912年2月孙中山在南京辞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职位,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拒绝南下就职,4月将临时政府迁至北京,即为北洋政府,亦称北京政府、北京国民政府。该政府名义上维持民主共和体制,实际上由北洋军阀统治,可分为袁世凯统治时期(1912—1916年)和北洋军阀混战割据时期(1916—1928年)。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发动的二次北伐战争取得最终胜利,奉系张学良改旗易帜,北洋政府结束。 【概念】“军政”“训政”“宪政” ①军政:由军队暂时管理国家,作为“训政”预备期,进行民主启蒙、机构建设之类的工作。建立革命政府,用武装斗争即战争的方式击退敌人的反扑,扫除革命的阻力,并使革命的道理深入人心。 ②“训政”:以党治国,施行约法,由政府派出经过训练、考试合格的人员,到各县筹备地方自治,并对人民进行运用民权和承担义务的训练。 ③“宪政”:由党“还政”于人民,即宪法政治,是指依据宪法的民主设计而形成的社会政治治理状态,是“民治”和“宪治”的结合与统一。 核心探究 1. 【探究】《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人民有请愿、诉讼、考试、选举及被选举等权利。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临时大总统、副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之。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法院依法律审判民事诉讼及刑事诉讼。(《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根据史料,说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了哪些原则。 答案:主权在民;公民享有自由、平等权利;政府的组织形式上实行分权制衡。 2. 【历史纵横】民国初期的党派 民国初期的政党、社团有300多个,如统一党、共和党、统一共和党、共和建设讨论会、中国社会党等。这些党派大体为原有的革命派、立宪派、旧官僚三派势力的分合。其中,同盟会、共和党、统一共和党为三大党,共和党拥戴袁世凯,统一共和党接近同盟会。 根据史料,概括民国初期政党政治的特点,并结合所学分析活跃的原因。 答案:特点:政党林立、数量众多;政党政治活跃;各派政治力量迅速分化和重组,展开激烈竞争。 原因:民族危机加深,各党派进行政治变革以挽救民族危亡;中华民国的成立;近代西方政党政治的影响;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宋教仁等革命党人的努力。 3. 【学习拓展】了解北洋政府时期实行政党政治为什么不能成功。 答案:这是由当时中国的历史条件和社会状况所决定的。一方面,革命阵营未能形成强大的社会力量重建社会秩序。革命党改组合并,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