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213919

第一单元 排查检测(课件 讲义)高中历史 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日期:2025-11-20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64次 大小:75884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第一,编版,社会,制度,国家,必修
    第一单元排查检测 一、 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4分,共64分。 1. (2025太原期中)右图燕侯旨(燕国第二代君主)鼎制作于西周早期。在这件青铜器的铭文中有这样的记载:“匽(燕)侯旨初见事于宗周,王赏旨贝廿朋。”这一器皿可用于说明当时(  ) A. 工商业发展十分迅速 B. 政治权力已高度集中 C. 分封制得到有效实施 D. 各地区之间联系密切 【答案】 C 【解析】 材料显示,西周早期燕侯旨朝见周王并获赏赐,这说明分封制在西周初期得到执行,故选C项;赏赐体现的是政治关系,与工商业无关,排除A项;西周初期政治权力没有高度集中,排除B项;燕侯旨朝见周天子是诸侯的义务,不代表地区间联系密切,排除D项。 2. (2024东营期末)历史学家蒙文通认为:“古今言者,胥以为商君变秦,为废仁义而即暴戾,若由文而退之野。是岂知商君之为缘饰秦人戎狄之旧俗,而使渐进于华夏之文耶?凡商君之法,多袭秦旧,而非商君之自我作古。”他认为商鞅变法(  ) A. 立足当地实际 B. 措施全面彻底 C. 沿袭秦人旧俗 D. 过于残暴粗野 【答案】 C 【解析】 据材料“凡商君之法,多袭秦旧,而非商君之自我作古”可知,蒙文通认为商鞅变法因袭了秦国旧俗,C项正确;商鞅变法的目的是富国强兵,立足当时的诸侯争霸现状,排除A项;B项表述不合题干主旨;材料体现不出变法过于残暴粗野,排除D项。 3. (2025成都期中)《文献通考》卷五十记载:“及魏武佐汉,初建魏国,置秘书令典尚书奏事。文帝受禅,改秘书为中书,有令,有监,而亦不废尚书。然中书亲近,而尚书疏外矣。东晋以来,天子以侍中常在左右,多与之议政事,不专任中书,于是又有门下,而中书权始分矣。”这反映出(  ) A. 魏晋时期中央权力重心的演变 B. 军政事务中枢的完善 C. 中央行政体制发展到新的阶段 D. 三省六部制已经形成 【答案】 C 【解析】 由材料可知,曹魏时期中书省地位上升,与尚书省形成新的权力结构。东晋时门下省出现,进一步分散中书省权力,使中央行政机构关系复杂化,相互制约。这表明中央行政体制持续发展,权力制衡更明显,故选C项;魏晋时期,皇权是权力核心,材料主要描述行政机构权力调整,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军政事务,排除B项;三省六部制在隋朝确立,排除D项。 4. 汉朝的皇帝有六玺(另有一枚传国玺),分别用于封王公以下、遣使、授职,征发郡国兵,征召大臣,封拜外国及征召诸侯王,赐外国书,祭祀及发外国兵等。隋唐确立皇帝使用八玺的制度。明初皇帝已增至十七枚玺(宝)。乾隆时定二十五枚御宝藏于交泰殿。玺(宝)制度演变反映出(  ) A. 行政中枢机构的调整 B. 历代皇帝勤于政事 C. 皇帝的职责日益明确 D. 君主专制不断加强 【答案】 D 【解析】 皇帝的玺代表皇权,而玺的数量从汉代到明清不断增加,这反映了皇权的发展趋势是不断强化,D项正确;皇帝使用的玺仅仅能反映出皇权的变化,并不能体现出行政中枢机构的调整,排除A项;玺的存在并不能说明皇帝勤政,排除B项;玺的数量和皇帝的职责并不是一一对应,无法说明皇帝的职责越来越明确,排除C项。 5. (2024重庆期末)洪武九年 (1376 年),明朝宣布改革行省领导体制,设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号称“三司”。“三司”各司其职,每遇“大事”,布政使须“会都、按议”,再申报中央有关部门批准。特别是遇到地方“民变”或动乱,布、按二司无权调动军队,须向朝廷申报,再由都司出兵。据此可知,明初“三司”体制(  ) A. 增强了地方行政机构的自主权 B. 形成纵横交错的地方治理体系 C. 对地方行政运作带来双重影响 D. 有效提高中央机构的行政效率 【答案】 C 【解析】———三司”分工明确,但当遇到紧急事务,须向中央报备,一方面有利于强化中央集权,另一方面降低地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