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214199

第5课 子目1 秦至清时期的官员选拔(课件 讲义)高中历史 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日期:2025-11-19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学案 查看:82次 大小:69265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历史,社会,制度,国家,必修,选择性
    第二单元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课 程 目 标 了解中国古代官员选拔方式的更迭过程和不同阶段的特征,知道中央集权体制下古代中国的官员考核和监察制度。 子目一 秦至清时期的官员选拔 知识奠基(快读教材子目一、二、三,完成表格) 制度 备注 西周 世官制 官位世袭,贵族世代垄断高官 东周 举荐和军功爵制 尚贤思想兴起,富国强兵背景下重视才能 秦朝 重法吏 以法家思想为主导,向官吏学习律令而为官 两汉 察举制 ①依据:品德和才能;先地方考察而后推举②类型:常科(如孝廉、茂才)和特科(如贤良方正、贤良文学、明经) 魏晋 九品中正制 ①背景:东汉末期秩序动乱,豪强大族控制地方选人权②依据:前期的家世、道德和才能→后期只看家世③影响:前期将选官权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后期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 隋唐 科举制创立 ①背景:寒门庶族地主势力上升,加强中央集权需要②特点:分科考试选拔人才③类型:制举和常举(如明经和进士受重视) 两宋 科举制发展完善 “取士不问家世”,科举成为官员选拔的主要途径 元朝 科举制曲折发展 保留蒙古传统方式;科举制时断时续,整体影响较小 明清 科举制最盛 推行三级考试制度,依据四书五经命题,使用南北卷制度 【概念】士族与庶族 士族是以宗族为纽带所形成的封建贵族特权集团,形成于魏晋之际。士族把持政权,世代为官,等级严格,标榜门第,构成了强大的社会政治势力。士族之外的中小地主阶层通称庶族,他们政治地位低下,被排挤在上层社会之外。南北朝时期,庶族兴起,逐步执掌军政大权。 【图解】明清科举考试等级 核心探究 1. 【探究】察举制 儒生参政带来的“以德取人”因素,使察举制因而成立,但这并不是唯一制约察举选官的因素。自东汉光武帝始,察举实施中“授试以职”,举主对秀才、孝廉先委以一定职务,以此检验其是否“便习官事”,合格者方举至中央。阳嘉元年(132年)又建立“诸生试家法”制度,从而出现了一个新环节,构成了察举制向科举制演进的初阶。(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据史料并结合所学,指出察举制出现的原因,概括东汉察举制的新发展。 答案:原因:汉武帝的推行;儒生参政重视品德。新发展:注重培养官员的实际能力;增加了考试的环节。 2. 【史料阅读】关于九品中正制的弊端,西晋段灼在上晋武帝表中指出:今台阁选举,涂塞耳目,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晋书·段灼传》) 指出该选官制度的标准和弊端。 答案:标准:以家世门第作为标准。 弊端:世家大族垄断仕途,形成门阀政治。九品中正制在西晋成为维护门阀士族政治的工具。 3. 【思考点】为什么说科举制是一种更完善的选官制度? 答案:科举制之前的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本质上还是一种推荐制度,推荐者的主观因素对官员选拔影响比较大,而科举制是一种考试制度,以考试成绩取人,官员选拔标准相对客观。科举制下允许符合条件者“投牒自进”,无须其他条件,官员选拔的社会基础更加广泛。科举制把官员选拔的权力收归中央,巩固了中央集权。 4. 【探究】科举制的发展 唐朝至宋朝宰相入仕途径简表(部分) 时期 宰相总人数 进士出身人数 其他出身及入仕途径 唐朝 武则天 73 11 举荐、行伍、门荫 唐玄宗 34 7 唐肃宗 16 4 五代 46 24 吏职、幕僚、行伍、举荐、门荫等 宋朝 北宋 72 63 资荫、摄官、特奏名、纳粟、从军、举荐等 南宋 63 48 (王翠《从贵族到庶民———唐宋宰相 家庭出身及入仕途径的比较研究》) 据史料,概括唐朝至宋朝宰相入仕途径的变化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该变化趋势的原因。 答案:趋势:进士出身所占的比例逐步增多,以门第、战功为主到以科举选拔为主;入仕途径多样化。原因:世家大族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