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214225

第8课 子目2 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课件 讲义)高中历史 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日期:2025-11-19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学案 查看:47次 大小:42329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社会,制度,国家,必修,选择性,编版
    子目二 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 知识奠基(快读教材子目二,完成表格) 时期 发展过程 秦朝 以法家思想治国,推动律的编纂 汉朝 ①汉朝沿袭秦律,制成《九章律》。②法律文告称令,也具有法律效力 汉魏 ①西汉儒家思想成为主流→两汉以经注律→曹魏律令儒家化②法律以尊卑亲疏作为量刑原则之一,旨在维护三纲五常 唐朝 ①法治:《唐律疏议》标志中华法系确立,成为后世法律蓝本。唐律是礼法结合的典范,如重视“孝”②礼治:《大唐开元礼》是封建礼仪制度的集大成③教化:魏晋以来重视家训,强化基层教化 【概念】律令儒家化 指在以法家思想为指导的战国、秦朝法律制度基础上,逐步吸收儒家思想并最终成为以儒家思想为主要指导思想的法律制度的历史过程。封建法律儒家化的过程是“礼制”与“刑律”的互动过程。 【概念】中华法系 指以中国古代伦理法为基础,以《唐律疏议》为代表的中国古代法律以及在其影响下制定的东亚、东南亚等封建国家法律的总称。它的特点是突出成文法典,强调礼法结合,重视家族伦理,民法与刑法不分。中华法系在唐朝臻于成熟,在宋元明清时期也有新的发展与变化,在清末修律以及民国初年从西方移植新的法律制度之后,逐渐解体。 核心探究 1. 【探究】魏晋的法律 魏晋时对法律进行了重大改革。大量行政法规被编辑为“令”,由具体行政部门掌握。改定的新律以刑法为主体,共20篇、620条、27 600字,大大降低了官吏判案时任意引用法令条文的可能性。与汉代明显不同的是,新律不少条文突出上下尊卑,同罪而不同罚。(张晋藩总主编《中国法制通史》) 根据史料概括指出魏晋法律改革的主要特点和影响。 答案:特点:刑法与行政法规分离;突出和重视伦理犯罪。影响:规范官吏的司法程序;儒学理念逐步法制化,即律令儒家化。 2. 【探究】认识唐律 唐律规定,皇亲国戚、皇帝故旧、高级官僚贵族等八类人犯罪时,处罚“轻重不在刑书”。唐律还规定“诸断罪皆须具引律、令、格、式正文,违者笞三十”“诸犯死罪非十恶,而祖父母、父母老疾应侍,家无期亲成丁者,上请”“九十以上,七岁以下,虽有死罪,不加刑”,对妇女犯罪有些可依律酌情而处。(《唐律疏议》) 根据史料概括唐代法律制度的特点,并结合所学予以评价。 答案:特点:体现封建等级制度;要求规范执法;礼、法、孝结合;对情况特殊的罪犯酌情论处。评价:唐律是礼法结合的典范;维护封建统治;继承汉魏以来法律制定和阐释的经验;是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对后世影响深远。 3. 【思考点】为什么法律与儒学的结合会越来越紧密? 答案:儒学成为统治阶级的主流意识形态之后,势必向社会各个层面渗透,包括政治、法律、文化等各方面。儒学向法律的渗透最初体现为儒家士人以经注律,即以儒家经典解释法律。这种做法也得到了皇帝的支持,儒家思想进一步被注入法律制定和法律解释之中。 2. (2024甘肃高考)北魏孝文帝留心刑法,多次下诏改定刑律,其中太和元年诏令提到“参详旧典,务从宽仁”“民由化穆,非严刑所制”“齐之以法,示之以礼”。从上述诏令可知,孝文帝修订律法(  ) A. 深受儒家影响    B. 借鉴南朝经验 C. 沿袭鲜卑传统 D. 意在托古改制 【答案】 A 【解析】 孝文帝修订律法时强调要礼法结合,体现了儒家的仁政、德治、礼法并用的理念,故选A项;“借鉴南朝经验”不合题意,与材料提及“参详旧典”有出入,排除B项;“沿袭鲜卑传统”不合史实,与鲜卑传统侧重严刑峻法相悖,排除C项;“意在托古改制”不合史实,孝文帝修订律法是为了更好地治理国家、巩固统治,排除D项。 【课时作业】 1. (2025潍坊期中)《礼记》记载“故先王之制礼乐也,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也,将以教民平好恶”。其意在强调(  ) A. 恢复先秦的礼乐制度 B. 抨击君主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