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导入学习】 一、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了解老子、孔子学说;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 二、学习目标 1.了解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的分布,理解争霸和兼并战争对华夏认同的作用。 2.结合相关史实,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动,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 3.知道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理解商鞅变法比较彻底的原因及对秦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4.知道春秋战国时期思想界活跃的背景,了解先秦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张,理解百家争鸣对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影响。 【自主学习】 一、自学提纲 1. 快速阅读教材第一目“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及以下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1 平王东迁后,王室疆土开始还有600平方里,后来不断受到诸侯和周边少数族的蚕食,最后局促于今河南西部的一二百里范围之内如同一个弱小的诸侯。天子的地位日益下降,逐渐失去了它的天下共主的地位。诸侯不听天子的命令,不再定期向天子纳贡、朝聘和述职。王室失去了贡赋收入,经济日蹙,乃至于周天子不得不向鲁“求赙”(丧葬财物)、“求金”(青铜)和“求车”了。 ———詹子庆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2 孔子说:“天下有道的时候,制作礼乐和出兵打仗都由天子作主决定;天下无道的时候,制作礼乐和出兵打仗,由诸侯作主决定。由诸侯作主决定,大概经过十代很少有不垮台的;由大夫决定,经过五代很少有不垮台的;由陪臣执掌国家政权,经过三代很少有不垮台的。 ———根据《论语·季氏篇》 材料3 春秋战国之际,诸侯国内的权力纷争相继爆发,影响较大的有鲁国三桓(鲁桓公的三个后代)四分公室,孟孙氏、叔孙氏和季孙氏将鲁国国君的土地瓜分;晋国先是出现六卿倾轧,内斗后只剩下赵、韩、魏三家,公元前403年周王室正式承认三家为诸侯;在齐国,发生了田氏代齐,强大起来的大夫田氏从姜氏手中夺取政权,姜齐变成了田齐。 (1)根据材料1、2、3,结合教材,说明春秋战国时期,政治领域发生了哪些变动? 材料4 材料5 中华民族在先秦历史上的发展过程分为两大阶段。第一阶段是夏、商、西周,发展形成了华夏族;第二阶段是春秋、战国,完成了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大交融。春秋时代还属于“四夷”的秦、楚等国,在战国时期已经认同于华夏;中原诸国也承认了秦楚是华夏族的组成部分,与齐、燕、赵、魏、韩并称七雄,形成七个地区性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摘编自沈长云《先秦史》 (2)根据材料4、5,结合教材相关内容,指出春秋和战国时期政治地图发生的变化,简要分析发生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快速阅读教材第二目“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结合以下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1)根据教材,概括春秋战国时期经济发展的表现。 材料6 战国变法运动是各国在兼并战争压力下,围绕“耕战”目标,为增强国家集权能力、提高国家的资源汲取能力和社会动员能力而实施的改革举措。战国制度变迁的这一趋势,是古代社会历史演进的必然结果:首先,随着列国疆域的扩大及人口的增长,如何处理好“大地域”国家治理的问题,就成为各国所面临的关键性难题。其次,日益严峻的列强兼并形势,对各国生存及国家能力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三,人口流动的频繁和旧有村社传统的解体,要求国家进一步加强对居民的行政控制能力。其四,兼并战争形势下人才竞争的内在要求。 ———摘编自于凯《战国史》 (2)依据材料6,结合教材内容,概括商鞅变法的历史背景,结合其内容分析变法对历史发展的影响。 (3)结合所学知识和P11“学思之窗”,分析商鞅变法取得成功的原因。 快速阅读教材第三、四目“孔子和老子”“百家争鸣”,完成下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