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215629

第17课 子目3 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课件 讲义)高中历史 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日期:2025-11-20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学案 查看:68次 大小:82730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社会,历史,制度,国家,必修,选择性
    子目三 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 知识奠基(快读教材子目三,完成表格) 历史背景(原因) ①古代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人民生活缺少保障②诸子关注民生的思想引导③保证人口繁衍和生产活动,维护统治 政府主导救灾 救济 ①汉:常平仓制度,积谷备仓,调节粮价②隋唐:既重视官方储备(官仓),也提倡民间积储(义仓、社仓) 优抚 ①秦汉:赐高龄老人鸠杖②专门机构:如唐朝养病坊、宋朝福田院、元朝众济院、明清养济院③明朝:救助的专门法律规定 社会力量辅助侧重日常 ①宋朝以后,宗族内部救助兴起②明清时期,慈善组织兴起 【概念】常平仓 中国古代政府为调节粮价,储粮备荒以供应官需民食而设置的粮仓。主要是运用价值规律来调剂粮食供应,充分发挥稳定粮食的市场价值的作用。 【概念】善会、善堂 善会是个人自愿参加的、以实行善举为目的的自由结社,办事机构所在以及实施善举的设施是善堂。它们以儒家仁爱思想为指导,是传统中国社会较早的社会性慈善组织。 核心探究 1. 【问题探究】孟子谈仁政时,强调要优先救济鳏寡孤独。他说: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文王发政施仁,必先斯四者。(《孟子·梁惠王下》) 结合所学,谈一谈:为什么说对下层贫苦无依的人民进行救济是“仁政”之始? 答案:这属于国家政权和社会管理的基本职能,依据“编户齐民”,注重民生,保障民众基本的生存权。这也是儒家仁政思想的体现。 2. 【史料阅读】《礼记·王制》论国家备荒的必要性时说: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无六年之蓄,曰急;无三年之蓄,曰国非其国也。 《周礼·地官·遗人》中有各级机构储蓄和备荒的设计:遗人掌邦之委积,以待施惠。乡里之委积,以恤民之艰厄;门关之委积,以养老孤;郊里之委积,以待宾客;野鄙之委积,以待羁旅;县都之委积,以待凶荒。 史料反映了我国救济制度有何特点?商周时期,政府备荒储蓄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答案:特点: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体制完备,分层设计,各负其责。根本目的:维护社会稳定,巩固统治。 3. 【探究】唐朝的救济与优抚 记述 出处 武德七年(624年),始定律令……笃疾、废疾给四十亩,寡妻妾三十亩 《旧唐书》 悲田出于释教,并望改为养病坊,其两京及诸州 《唐会要》 其孝义之家,赐粟五石。高年八十以上粟二石,九十以上三石,百岁加绢二匹 《唐大诏令集》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概括唐朝帮扶弱势群体的主要方式。从社会教化的角度,简述上述帮扶措施的意义。 答案:方式:颁布有关法令;设置相关机构;政府给予赏赐。意义:有助于形成重孝的社会风气,有利于提高社会道德水平。 4. 【史料阅读】范文正公,苏人也。平生好施与,择其亲而贫、疏而贤者,咸施之。方贵显时,于其里中买负郭常稔之田千亩,号曰义田,以养济群族。族之人日有食,岁有衣,嫁娶凶葬,皆有赡。择族之长而贤者一人主其计,而时其出纳焉。……以其所入给其所聚,沛然有余而无穷。仕而家居俟代者预焉,仕而之官者罢其给。(钱公辅《义田记》) 据此归纳义田的救助对象,结合所学分析其作用。 答案:对象:族内贫苦之人。作用:凝聚宗族力量,弘扬乐善好施的传统,维护社会安定。 5. 【学思之窗】《大明律》对救助鳏寡孤独有专门的律条规定:凡鳏寡孤独及笃疾之人,贫穷无亲属依倚,不能自存,所在官司应收养而不收养者,杖六十;若应给衣粮而官吏克减者,以监守自盗论。 想一想:古代政府为什么要以法律形式规定对贫苦无依的人群进行救助?这样的法律规定能落实吗? 答案:原因:国家政府职能,对社会救济和社会保障的重视,出发点是为了保证人口繁衍与生产力的发展,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 落实问题:这种规定不可能长时间得到执行,根本原因在于古代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