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216035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课件(共28张PPT)

日期:2025-11-19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23次 大小:6830041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民族,PPT,28张,课件,交融,5课
  • cover
(课件网) 东 汉 三国(220-280) 西晋 东晋 十六国 (304-439) 东魏 西魏 北齐 北周 宋 齐 梁 陈 北朝(439-581) 北魏 隋 南朝(420-589) 秦汉 三国两晋南北朝 政权更迭频繁 历史如何重新走向统一? 隋唐 大一统 大一统 西晋(266-316) 东晋(317-420) 隋(581-618) 睿先与坚共击零、桂贼,以坚武官,言颇轻之。且素与武陵太守曹寅不相能,……寅惧,诈作案行使者光禄大夫温毅檄,移坚,说睿罪过,令收行刑讫,…… 坚即承檄勒兵袭睿。…… 睿穷迫,刮金饮之而死。 ———选摘于《吴录》 一、三国与西晋 魏蜀吴 三国鼎立 公元200年 官渡之战 官渡之战基本上奠定了 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 公元208年 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公元222年 夷陵之战 曹魏(220-265) 220年曹丕称帝,定都洛阳,国号魏,东汉亡 蜀汉(221-263) 东吴(229-280) 221年刘备称帝,定都成都,史称蜀汉 229年孙权称帝,定都建业,史称东吴 1、三国鼎立 夷陵之战使得三国鼎力局面继续维持 一、三国与西晋 汉末遭乱,祥扶母携弟览避地庐江,隐居三十余年,不应州郡之命。……后高贵乡公(魏文帝之孙曹髦)即位,与定策功, 封关内侯,拜光禄勋,转司隶校尉。…… 及武帝(司马炎)为晋王,祥与荀顗往谒 ……及晋室建,拜太保,进爵为公。 ———选自《晋书 卷三十三 王祥传》 一、三国与西晋 一、三国与西晋 2、西晋统一与灭亡 263年,司马昭派兵灭蜀汉。 266年,司马昭之子司马炎代魏称帝,建立西晋。 280年,晋灭吴,三国鼎立局面结束, 西晋统一。 316年,西晋被内迁匈奴贵族所灭。 五胡内迁 北民南迁 短命西晋 八王之乱 晋惠帝司马衷毫无执政能力,西晋中央爆发了争夺实际控制权的斗争,史称“八王之乱”。 公族构篡夺之祸,骨肉遭枭夷之刑,群王被囚槛之困,妃主有离绝之哀。历观前代,国家之祸,至亲之乱,未有今日之甚者也。 ———《晋书列传二十九》 (晋武帝)惩魏氏孤立之敝,故大封宗室,授以职任。 ———《资治通鉴》 西晋的统治集团成员大抵来自曹魏显贵及其子弟,前朝所积累的腐化、老化和贵族化因素,几乎原封不动地带入了西晋。王朝对他们无法绳之以法,只能优容甚至纵容以换取支持。 ———阎步克 一、三国与西晋 五胡十六国 中古时代,中国经历七八百年的民族重整过程,原有“汉人”的中国人口,在接纳无数北方、南方的外族成分,形成一个新的庞大而多元的民族。这个民族不是由血统界定的种族,而是认同于一个文化传统,却又呈现多元性的人群。 ——— 许倬云《万古江河》 曾经处于华夏边缘地区和附庸地位的北方草原民族迁入中原……为了获得人数众多的、文化先进的汉族的认可……在建立政权之初,他们不仅在祖源认同上有改姓或攀附华夏族祖先的行为,而且在政权国号的选择上也多加斟酌,十分谨慎。其中一个原则就是在其统治地区选择前代中原王朝的国号以继承之。 ———吴洪琳《十六国‘汉’‘赵’国号的取舍与内迁民族的认同》 一、三国与西晋 306年,东海王越人朝专政,杀司马颖和司马颛,以后又毒死惠帝,诸王力量消耗殆尽,“八王之乱”才宣告结束。这场内乱给西晋统治带来的危机是巨大的,在这16年(291~306年)间,正常生产无法进行,人民死于战乱者无数,阶级和民族矛盾迅速激化;统治者忙于内战,削弱了自身的力量,无力去对付流民及少数民族起义,西晋统治分崩离析。 ———节选自朱绍侯主编的《中国古代史》 “晋武帝始即位时提倡节俭,平吴后则日益骄侈,荒淫怠政,后宫姬妾多达近万。门阀士族垄断高级职务的格局初步形成,九品中正制的弊端已十分明显……大臣多是累代富贵,习惯于骄奢佚乐,不以国事为念。”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1.统治腐朽:统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