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218510

第二单元 排查检测(课件 讲义)高中历史 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日期:2025-10-28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75次 大小:85294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第二,经济,必修,选择性,编版,统编
    (课件网) 第二单元 排查检测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4分,共64分。 1. (2025贵阳期末)距今七八千年前的中国原始农业有了较大发展,出现了石铲、石锄、骨耜、木耜等翻土工具和石镰、石磨盘、石磨棒等收割和加工工具。据此可知(  ) A. 生产工具初具专业化的特征 B. 剩余产品推动早期国家的出现 C. 小农经济有精耕细作的特点 D. 原始农业呈现多元一体的特点 【解析】这一时期的原始农业在农具上已经可分为翻土、收割和加工等类型,具有明显的专业性,故选A项;材料只是说明原始农业在生产工具上有了发展,但并不代表就有了剩余产品,更没有信息表明出现了早期国家,排除B项;材料呈现的是原始农业工具发展的表现,而小农经济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排除C项;材料仅呈现了原始农业农具发展的表现,与“多元一体”无关,排除D项。 A 2. (2024淄博期末)下图所示物品为古代马车上的青铜配件轭首,分别出土于距今三千多年的陕西寨沟遗址和河南安阳殷墟遗址。观察两者的形制与风格,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 早期文明长期独立发展 B. 原始社会手工技艺先进 C. 部落联盟之间关系密切 D. 商王朝文化影响力巨大 D 【解析】陕西寨沟遗址出土的青铜轭首与殷墟遗址出土的相似是受到了商文化的深刻影响,这种影响可能通过贸易、战争、迁徙、文化交流等多种方式传播到陕西地区,并体现在当地的文化产物上,故选D项;如果两个遗址的文明是长期独立发展的,那么它们的青铜器在形状和花纹上不太可能有如此高的相似性,排除A项;陕西寨沟遗址和河南安阳殷墟遗址都不属于原始社会,排除B项;两地青铜器形制和风格相似,说明两地存在交流,但材料信息不足以支持“关系密切”这一结论,排除C项。 3. (2024佛山期末)“年”是作为时间的基本概念和计量单位。在古代中国不同民族间,“年”有着不同的内涵和表征(见下表),这说明(  ) A. 生产生活差异影响文化的多元 B. 生产力水平决定了生产关系的不同 C. 文化传承使中华文明源远流长 D. 文化差异体现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A 北方部分游牧民族 不知年历,唯以草青为记;见鸟兽孕乳,以别四节 南方部分少数民族 刺桐花开为一度(年) 汉族 有稔(谷物成熟)、岁(收割谷物的工具)、祀(祭祀太阳)等表达 【解析】古代中国不同民族对于“年”有不同理解和应用,这些差异明显受到各民族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故选A项;材料探讨了文化表征与生活方式的关联,而非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排除B项;材料侧重于展示不同文化间的差异,而非强调文化的持久传承,排除C项;多元一体主要体现在文化、民族、社会等多个方面,强调在多样性的基础上形成统一的整体,材料更多是在描述差异,排除D项。 4. (2025威海期末)东汉时期的庄园以农业生产为主,农林牧副渔多业并兴、综合经营,设有煮盐、冶铁、酿造、纺织等作坊;田庄内也有商品交换,可以“闭门成市”。这说明东汉庄园(  ) A. 产业经营方式灵活 B. 利于民营手工业发展 C. 商业发展水平较高 D. 带有自给自足的特征 【解析】由材料可知,东汉庄园内部农业和手工业多业并兴,且田庄内也有商品交换,产品能满足田庄基本的生活需求,故选D项;“农林牧副渔多业并兴”强调的是有多种经营方式,而非经营方式的灵活,排除A项;自给自足的生产状态下,不利于民营手工业的发展,排除B项;田庄内有商品交换,但不能推知其发展水平的高低,排除C项。 D 5. (2025佛山期末)宋代的《耕织图诗》用图像和诗歌的形式把农桑内容表露无遗,元代的三大农书则直接以“农桑”为书名,清代尚有《农桑经》等书以“农桑”为名。由此可推知,中国古代(  ) A. 农桑结合是农业结构的特点 B. 政府长期实行重农抑商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