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1.1圆(教学设计) 1.教学内容 本课时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教材第二十四章圆,24.1圆的有关性质第1课时24.1.1圆,内容为圆的定义以及一些相关概念。 内容解析 圆在日常生活中到处可见,学生对它也比较熟悉,在课的一开始我们就让学生在老师的演示和图片的观察中清晰地看到这是圆,借助这样的表象,让学生在头脑中搜索自己曾经见到过的圆,从而初步地感知圆。通过这一节的教学,应让学生理解圆的定义,理解弧、弦、半圆、直径等有关概念。首先通过生活中常见的圆的形象,接下来让学生观察用绳子和用圆规画圆的过程,给出圆的描述性定义,从集合角度对圆进一步刻画。本小节与圆有关的概念比较多,对于这些概念,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分析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有些学生在小学已经学过(如半径、直径、弧等),有些是新的,教学中要注意区别对待,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进行说明。 基于以上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对圆的概念的理解。 1.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实验操作,使学生理解圆的定义。 (2)结合图形理解弧、等弧、弦、等圆、半圆、直径等有关概念。 (3)通过举出生活中常见圆的例子,经历观察画圆的过程多角度体会和认识圆,激发学生观察、探究、发现数学问题的兴趣和欲望. 2.目标解析 (1)首先通过用线绳工具在空中旋转,让学生清晰地看到形成的轨迹是一个圆。结合画圆的过程,关于把一个几何图形看成是满足某种条件的点的集合的思想,进一步认识圆. (2)与圆有关的概念比较多,对于这些概念,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分析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有些学生在小学已经学过(如半径、直径、弧等),有些是新的,教学中要注意区别对待,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进行比较说明。 (3)通过举出生活中常见圆的例子,经历观察画圆的过程多角度体会和认识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了学生学习圆的兴趣,激发学生观察、探究、发现数学问题的兴趣和欲望。 在导入新课时,为了让学生初步感知圆,先借助多媒体呈现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带有圆形的实物图片,利用这些学生熟悉的,色彩鲜艳的图片,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事物的兴趣。接着运用动态演示,从实物中勾勒出圆,使学生清晰看到圆是有曲线围成的。在研究圆的半径、直径的特征时,当学生通过画一画、折一折、量一量,知道在同一圆中半径可以有许多条,在此基础上运用多媒体动态演示:同一回中,从圆心到圆上可以发散出无数条线段。通过强烈的视觉刺激,让学生体会到同一圆中半径有无数条,感受初步的极限思想。 基于以上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圆的集合定义。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圆是常见的图形,生活中的许多物体都给我们以圆的形象. (设计意图:学生在生活中和小学都已接触过圆,对圆已有基本的认识和了解,自然引入新课.) 探究点1 圆的描述性定义 问题:我们在小学已经对圆有了初步认识。如图24.1-2,观察画圆的过程,你能说出圆是如何画出来的吗 追问1:用圆规画圆,需要确定什么条件? 圆规的一个端点固定点和圆规的张口(两个端点间的距离) 追问2: 根据上面的画图,你能描述什么叫圆?固定的端点叫什么?这条线段叫什么? 如图24.1-3,在一个平面内,线段OA绕它固定的一个端点O旋转一周,另一个端点A所形成的图形叫做圆.其固定的端点O叫做圆心,线段OA 叫做半径. 追问3:上面的圆如何表示? 以点O为圆心的圆,记作⊙O,读作“圆O”. 追问4:确定一个圆的要素有哪些? 一是圆心,圆心确定其位置;二是半径,半径确定其大小. 追问5:由画图你能得到圆的半径的性质吗? 同圆半径相等.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动手探究圆的描述性定义.) 典型例题 例1 如图,⊙O的半径OA,OB分别交弦CD于点E,F,且CE=DF.求证:△OEF是等腰三角形. 【分析】作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