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比较这两幅不同时期的世界地图,可以看到什么变化? 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的是什么? 变化: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人类认识世界的视野和能力的改变。 第7课 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 课标要求: 了解新航路开辟及其所引发的人口、物种和商品等的全球性流动、理解人类认识世界的视野和能力的改变,以及对世界各区域文明的不同影响,理解新航路开辟是人类历史从分散走向整体过程中的重要节点。 自主阅读教材 结合思维导图 把握基础知识 一、人口迁移与物种交换 1492年哥伦布首次航行到美洲大陆,这是世纪性大规模航海,也是旧大陆与新大陆之间联系的开始。这种生态学上的变革,便称之为“哥伦布大交换”。 哥伦布大交换是一场东半球与西半球之间生物、农作物、人种(包括黑奴)、文化、传染病、甚至思想观念的突发性交流。在人类史上,这是关于生态学、农业、文化许多项目的一件重要历史事件。 哥伦布大交换 根据材料并结合课本,总结新航路开辟后人口迁移的原因及特点? 材料一:15世纪末到17世纪,伊比利亚白人大举移民中南美洲、加勒比海。与此同时,印第安人便开始了锐减和被灭绝的过程,16—17世纪时锐减了约90%。同时,欧洲人又大肆猎捕黑人,运入美洲供奴役。17—18世纪时,荷兰人、英国人又大举移入南非,形成了今天南非的白人。 ———摘编自张箭《地理大发现研究》 材料二:新航路开辟以后,欧洲人就开始大量地迁往美洲……英国人从1607年开始在詹姆斯登陆并建立殖民地,随后,为了逃避宗教迫害“五月花号”在1620年又带来了大批清教徒在马萨诸塞登陆。之后,西欧、北东南欧很多人相继来到北美……明代中期后,随着新航路的出现,东西贸易的发展,吸引大批华人奔赴南洋。 ———王恩涌《人·地·文化》 (2)特点:①由欧洲国家主导;②自愿移民与被迫移民相结合; ③从宗主国向殖民地、附属地迁移;④从已开发国家向未开发地区迁移。 (1)原因:①新航路的开辟各地联系加强、财富吸引(主动迁移); ②黑奴贸易(被动迁移); ③为逃避政治迫害、宗教迫害(被动迁移)。 1.人口迁徙 一、人口迁移与物种交换 1.人口迁徙 半岛人 (白人移民) 克里奥尔人 (白人移民后代) 卡斯提斯人、赞布人等 (混血人及后代) 印第安人、非洲黑人 (原住民) 改变人口地理分布,出现族群混合现象 美洲地区成为世界上族群混合程度很高的地区 每个巴西人身上,都或多或少有来自欧洲、非洲和美洲印第安人血统的融合。 一、人口迁移与物种交换 2.物种交换 美 洲 欧 洲 流出:马铃薯、玉米、番茄、甘薯、花生、南瓜和可可 流入:家畜家禽:马、牛、猪、羊、鸡等; 农作物:小麦、燕麦、大麦、裸麦等; 水果:橄榄、葡萄等 非 洲 亚 洲 据统计,当今世界的植物食品中,约有三分之一品种来自美洲。 一、人口迁移与物种交换 2.物种交换 思考:全球物种大交换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徐光启在《农政全书》中介绍番薯时,就曾提及其救荒作用,认为番薯“无患不熟,闽广人赖以救饥”陕西、四川交界的秦岭、大巴山区,在明代还属于尚未完全开发地区,到清代乾隆年间就已经在山区遍植玉米,“其后川楚人多,漫山遍野皆包谷”。16世纪初,花生由东南沿海地区传入中国。进入19世纪后,在欧亚非地区,花生在供人们食用的同时,亦迅速成为重要的油料作物和出口商品。 ①番薯等农作物成为中下层民众重要的食物,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 ②推动中国贫瘠地区的开发,为人口的迅速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③经济作物的引进,推动农产品商品化和农业经济结构的变动。 一、人口迁移与物种交换 2.物种交换 美 洲 欧 洲 流出:马铃薯、玉米、番茄、甘薯、花生、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