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3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问题(第2课时 画线形示意图分析数量关系) 教学设计 1.教学内容 本课为新教材苏科版七年级上册第四章《一元一次方程》第 4.3 节“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问题”的第 2 课时,核心知识点是“画线形示意图分析数量关系”。通过示意图使抽象的数量关系形象化,帮助学生理解并建立一元一次方程的数学模型,为后续解决利润、行程等实际应用问题打下基础。 2.内容解析 本节主要围绕“线形示意图”展开,先复习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审、设、列、解、验、答;接着通过多个典型案例(如利润问题、相遇追及问题)示范如何提取关键词,识别等量关系,并用示意图辅助列方程。线形图在直观展现“售价-进价=利润”等形式或“已行+余下=总路程”等关系方面具有优势,能帮助学生认识到建模过程中的“化抽象为具体”原则,同时也给出“单线(单量)”“多线对比(行程追及)”等图形结构的应用场景,深化对方程建模的认识。 1.教学目标 找到并理解蕴含等量关系的关键词,会用线形图等示意图分析数量关系,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经历“问题情境─建立数学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过程,发展模型观念. 2.目标解析 通过实例,让学生识别和提炼题意中的等量关系,精准定位已知量和未知量。 通过绘制线形示意图,让学生理解数量之间的联系,达到“以形助算”的效果。 在操作与讨论中,学生反复运用方程建模,体验从现实问题到数学抽象的过程,培养应用意识。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运用线形示意图直观表达数量关系,掌握列出一元一次方程的过程。 教学难点:从文字情境中抽象出有效量并构建示意图,使学生正确实现“方程+图形”相互支撑。 多数学生已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解法,但在真实情境中往往难以准确提炼等量关系。本课中的线形示意图可降低抽象难度,让学生更容易在行程、利润等实例中实现方程建模。需重点指导学生识别关键量之间的联系,克服“只会解方程,不会建模型”的瓶颈,以提升问题分析与综合应用能力。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问题情境: 1.教师提问: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问题的关键是什么? 学生思考并讨论: 审:找出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分清已知量、未知量. 设:用字母表示问题中的一个适当的未知量. 列:根据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列出一元一次方程. 解:解所列的一元一次方程. 验:未知数的值既要代入原方程检验,又要检验是否符合题意. 答:写出问题的答案(包括单位名称). 2.教师提问:商品的利润=商品的售价-商品的_____; 利润率= ×100%;(利润率是百分数) 商品的售价=商品的进价×(1+_____) ; 商品打x折后的售价=商品的标价×x/10 ,比如“7折”就是指标价的__%. 学生思考并讨论:进价;利润;利润率;70 3.教师提问: (1) 相遇问题:甲的行程+乙的行程=甲、乙两人总的行程; (2) 追及问题:追者走的路程=前者的路程+_____; (3) 航行问题:前往路程=_____; v顺=v静_____ v水; v逆= v静_____ v水. 学生思考并讨论:两者初始相距的路程;返回路程;+;-。 【设计意图】借助对学习目标的梳理,让学生对新课内容有整体认识。通过复习“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为本节课的线形示意图分析做好知识铺垫,激发进一步探究的兴趣。 探究点1:线形示意图在利润问题中的应用 1.典例分析: 例1 一件羽绒服的标价为进价的1.5倍,在促销活动中以8折出售,获利96元.这件羽绒服的进价是多少元? 教师提问:这个问题中涉及到哪些量?这些量之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思考并讨论:标价=1.5×进价;售价=80%×标价 解:设这件羽绒服的进价为x元,则标价1.5x元,售价80%×1.5x元. 教师提问:利润怎样产生的?与哪些量有关?如何直观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