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231443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课件(共25张PPT)

日期:2025-10-30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52次 大小:2218353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8课,三国,隋唐,文化,课件,25张
  • cover
(课件网) 课堂导入 公元64年,汉明帝刘庄夜宿南宫,梦见一个身高六丈,头顶放光的金人自西方而来,在殿庭飞绕。次日晨,汉明帝将此梦告诉给大臣们,博士傅毅启奏说“西方有神,称为佛,就像您梦到的那样”。汉明帝听罢大喜,派大臣蔡音、秦景等十余人出使西域,拜求佛经、佛法。 公元67年,二位印度高僧应邀和东汉使者一起,用白马驮载佛经、佛像返回洛阳。汉明帝见到佛经、佛像,十分高兴,于公元68年,敕令在洛阳西雍门外兴建寺院,为纪念白马驮经,取名“白马寺”。佛教从此以后开始在中国发展起来,它的发展情况如何?我们来开始今天的学习。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课程标准: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在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 关羽在佛教、儒家、道教中不同角色说明了什么? 唐· 龙门石窟佛像 佛像面容发生了什么变化? 这背后藏着三国至隋唐怎样的文化变迁? 云冈石窟佛像 北魏· 块面结构清晰,多直线转折,眼窝较深,眼部宽大 脸型偏长方,额头平直,“T”形区域明显,鼻梁硬挺,薄嘴唇,唇上有须, 头发呈波纹状旋 脸型圆润丰腴,转折结构多曲线,樱桃小口,唇分四瓣,表情含蓄 弯月眉,丹凤眼,眼角上挑,目光低垂 高肉髻 结构特征清晰 男性特点明确 凸显游牧民族面貌 弱化结构特征 模糊性别特点 体现汉民族面容 一、儒学、佛教和道教的发展 时间/思想流派 儒学 道教 佛教 汉朝 魏晋南北朝 隋朝 唐朝 吸收佛道精神有新发展 东汉末年兴起 提出三教合一,以儒为主 道教最受尊崇 三教并行,韩愈提出复兴儒学 两汉之际传入 吸收儒道思想渐趋本土化 武则天时期 形成不同宗派 汉武帝时确立正统地位 在民间广为传播,主张“贵儒”、“尊道” 阅读教材,梳理儒、道、佛在三国至隋唐五代的发展历程。 一、儒学、佛教和道教的发展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魏晋隋唐时期佛道盛行的原因? 魏晋南北朝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时代,下层社会的庶民百姓不仅承受着各种战乱的痛苦,而且受着瘟疫、水旱等各种自然灾害的威胁。面对种种不幸,百姓不仅无能为力,而且求助无门。 ———据卜宪群总撰稿《中国通史·秦汉魏晋南北朝》整理 传统儒学有一个最薄弱的地方特别容易受到挑战:他们关于宇宙与人生的思路未能探幽寻微,为自己的思想找到终极的立足,而过多地关注处理现世实际问题的伦理、道德与政治。 ———葛兆光著《中国思想史》 佛教致力于解决我国固有文化中难以解决的问题—人生归宿问题,从而有可能稀释、消除人们对于死亡的恐惧。道教强调人生的哀乐、现实的纵情,且备有长生之方、登仙之术,沟通了人与神的联系,人们可以由此来超凡脱俗,逍遥神游,求得精神上的充实和超越。 ———摘编自马良怀《崩溃与重建中的困惑———魏晋风度研究》 魏晋时期社会动荡,人们渴望精神慰藉 佛、道为百姓提供精神依托 儒学难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 统治者借助佛、道教缓和矛盾,巩固统治 一、儒学、佛教和道教的发展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归纳魏晋南北朝时期佛道盛行的影响?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唐】杜牧《江南春》 北魏孝文帝年间,全国有寺院6478座,僧尼77258人。 ———据《魏书·释老志》整理 韩愈痛感于儒学的衰弱,著《原道》一文,一方面竭力排佛,另一方面又在自己的学说中糅进了不少佛学的成果,其“道统说”即是受到佛教定祖立统的启发而提出的。除韩愈以外,李翱、柳宗元等人也在致力寻求调和儒、释二家的途径,逐一汲取佛教哲学的思辨成果来改造儒家学说。 ———卜宪群总撰稿《中国通史·隋唐五代两宋》 促进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思想文化的发展 挑战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刺激儒学复兴 严重影响政府财政收入,引发灭佛运动 一、儒学、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