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3课 互联网影响新体验教案 学科 初中信息技术 年级册别 七年级上册 共1课时 教材 人教版 授课类型 新授课 第1课时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本课是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中关于互联网应用与社会影响的重要一课,属于“信息社会与网络生活”主题模块的核心内容。教材通过真实案例和情境任务引导学生认识互联网对学习、工作、社交、娱乐等方面的深刻影响,帮助学生建立理性使用网络的意识。内容涵盖互联网在教育、远程协作、信息获取、文化传播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同时引导学生思考网络带来的隐私泄露、信息过载、网络沉迷等负面影响。本课承前启后,既是对前两课“网络基础知识”“网络接入方式”的深化,也为后续“网络安全与责任”“数字公民素养”等内容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普遍具备一定的网络使用经验,能熟练进行社交媒体浏览、在线游戏、视频观看等活动,但对互联网的深层影响缺乏系统认知。多数学生将网络视为娱乐工具,尚未形成对信息甄别、网络伦理、数字足迹等概念的理解。部分学生存在过度依赖网络的现象,缺乏自我管理能力。学生思维活跃,乐于表达,但逻辑分析能力尚在发展中,需借助具体情境和任务驱动来提升批判性思维。教学中应注重从生活化场景切入,通过对比探究、角色扮演等方式突破抽象概念障碍,强化信息社会责任意识。 课时教学目标 信息意识 1. 能列举互联网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应用场景,如在线学习、远程会议、网络购物等,并说明其带来的便利性。 2. 能识别互联网使用中存在的潜在风险,如虚假信息传播、隐私泄露、网络成瘾等,初步形成防范意识。 计算思维 1. 能通过对比分析不同网络行为的结果,归纳出合理使用互联网的基本原则。 2. 能设计一份“我的互联网使用计划表”,包含使用时间、目的、安全策略,体现规划与反思能力。 数字化学习与创新 1. 能利用网络资源开展跨学科主题探究,如查找资料完成“家乡文化遗产”小报告。 2. 能在小组合作中运用在线协作工具(如共享文档)完成项目任务,提升协同效率。 信息社会责任 1. 能在讨论中表达对网络谣言、网络暴力等不良现象的看法,倡导文明上网。 2. 能承诺遵守网络礼仪,不随意转发未经核实的信息,维护健康网络环境。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 理解互联网对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双重影响,掌握积极利用与理性规避的基本策略。 2. 能结合自身经历,描述互联网在学习、社交、娱乐等方面的实际作用。 难点 1. 学生难以客观看待网络带来的负面效应,容易陷入“全盘肯定”或“全面否定”的极端思维。 2. 如何引导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构建健康的网络使用习惯,实现由“知道”到“做到”的转化。 教学方法与准备 教学方法 议题式教学法、情境探究法、合作探究法、讲授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投影仪、平板电脑、在线协作平台(如腾讯文档)、学生使用记录表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情境导入:寻找“隐形朋友”【5分钟】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一)、播放短视频:《一个“网友”的一天》 1. 教师播放一段时长约2分钟的微电影片段:一名初中生小林每天放学后打开手机,与一位名为“星辰大海”的网友聊天,两人分享学习心得、讨论动漫、互赠礼物。小林逐渐依赖这位“朋友”,甚至不愿与现实中的同学交流。视频结尾,小林在一次线下活动中发现,“星辰大海”竟是同班同学小张,而小张也坦白自己只是模仿他人性格,从未真正了解小林。 2. 提问引导:同学们,你们觉得这个“网友”真的存在吗?如果有一天你发现你最信任的“线上朋友”其实是身边的人,你会有什么感受?这反映了互联网带来的什么现象? 3. 引导思考:互联网让我们的交友范围扩大了,但同时也带来了“虚拟身份”“情感依赖”“隐私暴露”等问题。我们该如何辨别真假?如何保护自己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