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域名解析换编码教案 学科 初中信息技术 年级册别 七年级上册 共1课时 教材 人教版 授课类型 新授课 第1课时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本课是初中信息技术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七课,围绕“域名解析”这一核心概念展开。教材通过“从网址到数字地址”的转换过程,引导学生理解互联网通信中域名与IP地址的关系。内容涉及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知识,如域名、IP地址的含义及其作用,以及解析过程的基本原理。该知识点虽抽象,但与学生日常上网行为密切相关,如访问网页、登录账号等,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教学中需将复杂机制简化为可感知、可操作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建立“网址→数字地址”的认知链条,为后续学习网络安全、网络协议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虽已具备基本电脑操作能力,能熟练使用浏览器上网,但对“网址如何变成网页”这一背后的技术原理普遍缺乏了解。他们习惯于输入“www.”直接跳转页面,却不知其背后经历了复杂的“翻译”过程。部分学生逻辑思维较弱,对抽象术语(如“解析”“编码”)接受困难。因此,教学设计必须以生活化情境切入,借助类比、游戏、可视化工具降低认知负荷,采用“做中学”“玩中学”策略,激发兴趣,提升理解力,帮助基础薄弱学生实现从“会用”到“懂用”的跨越。 课时教学目标 信息意识 1. 能够说出“域名”和“IP地址”的区别,理解它们在上网过程中的角色。 2. 初步建立“网址需要被翻译成数字才能通信”的安全认知,意识到网络背后存在复杂机制。 计算思维 1. 能通过类比“电话号码与姓名”理解域名与IP地址的关系,构建映射模型。 2. 能模拟“域名解析”过程,尝试用简单流程图描述从输入网址到打开网页的步骤。 数字化学习与创新 1. 能利用班级智慧平台完成“域名翻译官”任务,体验真实解析过程。 2. 能在小组内提出改进“翻译效率”的创意点子,如增加“记忆库”或“语音提示”功能。 信息社会责任 1. 能说出随意修改或伪造域名可能带来的风险,如访问假冒网站。 2. 能在模拟情境中做出正确选择,如不点击可疑链接,保护个人信息。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 理解域名与IP地址的关系:域名是易记的名字,IP地址是设备的数字身份。 2. 掌握域名解析的基本流程:输入网址 → 查找对应IP → 连接服务器。 难点 1. 理解“解析”这一抽象动作的本质———即“翻译”过程。 2. 能将复杂的网络通信机制转化为可理解的流程图或语言表达。 教学方法与准备 教学方法 情境探究法、合作探究法、讲授法、游戏化教学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域名解析动画视频、角色扮演卡片、智慧课堂平台、任务卡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情境导入:谁在“翻译”我的网址? 【5分钟】 一、创设故事情境,引发好奇 (一)、播放一段动画短片: 画面:一位同学小丽在电脑前输入“www.”,按下回车键后,屏幕瞬间跳转到知乎首页。她惊讶地问:“怎么这么快?它怎么知道我要去哪?”突然,屏幕上跳出一行字:“我是‘域名翻译官’,我正在帮你把名字换成数字!” 1.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像小丽一样,觉得上网就像变魔术?那这“魔法”是怎么来的? 2. 引导学生思考:我们输入的是“名字”(网址),但电脑之间通信要用“数字”(地址),中间发生了什么? 3. 教师揭示:这个“翻译官”就是“域名解析系统”。 4. 教师板书课题:“域名解析换编码” 5. 追问:如果“翻译官”出错,会发生什么?比如你输“www.”却跳到了假淘宝? 6.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适时点评,引出“安全”话题。 7. 教师小结:今天,我们就来当一回“域名翻译官”,揭开这层神秘面纱。 1. 观看动画,思考问题。 2. 举手回答教师提问。 3. 听讲并记笔记。 4. 回忆上网经历,主动发言。 评价任务 参与积极: 表达清晰: 好奇驱动: 设计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