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266578

6.2.2线段的比较与运算 课件(共36张PPT)2025-2026学年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

日期:2025-11-07 科目:数学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75次 大小:585985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6.2.2,PPT,七年级,数学,人教,学年
  • cover
(课件网) 幻灯片 1:封面 课程名称:6.2.2 线段的比较与运算 学科:数学 年级:七年级 授课教师:[教师姓名] 幻灯片 2:学习目标 掌握线段的两种比较方法(叠合法、度量法),能准确判断两条线段的大小关系。 理解线段和差运算的几何意义,能进行简单的线段和差计算,明确运算结果仍为线段。 熟练运用线段中点的性质进行线段计算,能解决含中点、分点的线段综合问题,提升几何推理与计算能力。 幻灯片 3:知识回顾与情境导入 知识回顾: 线段的定义:直线上两点及两点间的部分,有 2 个端点,可度量长度; 线段的性质:两点之间线段最短,两点间距离是线段的长度; 线段中点:将线段分成两条相等线段的点,若 M 是 AB 中点,则 AM = MB = 1/2 AB。 情境导入: 场景 1:小明有两根不同长度的木棒,一根长 15cm,一根长 20cm,他想知道哪根更长,除了用尺子量,还有什么方法能比较? 场景 2:如图,从学校(A)到图书馆(B)有两条路:① 直接走线段 AB;② 经过超市(C)走线段 AC + CB。根据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可知 AB < AC + CB,这里体现了线段的什么关系? 提问:如何通过图形操作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线段的和差运算与数的和差有什么区别?遇到线段中点时,如何建立数量关系? 幻灯片 4:线段的比较方法 1. 叠合法(直观比较,适用于图形操作) 操作步骤(以比较线段 AB 与线段 CD 为例): 对齐端点:将线段 AB 的一个端点 A 与线段 CD 的一个端点 C 重合; 重合边:使线段 AB 与线段 CD 沿同一直线摆放(确保两条线段的方向一致); 判断大小:观察另一个端点的位置: 若端点 B 与端点 D 重合(AB 与 CD 完全重叠),则 AB = CD; 若端点 B 在线段 CD 内部(B 在 C、D 之间),则 AB < CD; 若端点 B 在线段 CD 外部(D 在 C、B 之间),则 AB > CD。 图示说明: (1)AB = CD (2)AB < CD (3)AB > CD C(A)———D(B) C(A)———B———D C(A)———D———B 注意事项:叠合时需保证两条线段 “共线且同向”,避免因摆放方向不同导致判断错误。 2. 度量法(精确比较,适用于数值计算) 操作步骤: 测量长度:用直尺分别测量两条线段的长度(如 AB = 4cm,CD = 5cm); 比较数值:根据长度数值的大小判断线段大小(4cm < 5cm,故 AB < CD)。 优势:可直接得到线段的具体长度,适用于需要精确比较或后续计算的场景; 注意事项:测量时直尺需与线段对齐,刻度读数要准确(估读到最小刻度的下一位)。 幻灯片 5:线段的和差运算 1. 线段的和运算 几何意义:将两条线段首尾顺次连接,得到的新线段的长度等于两条线段长度之和,新线段称为两条线段的和。 操作示例: 已知线段 AB = 3cm,线段 BC = 2cm,将点 B 与点 C 重合(使 AB 与 BC 首尾顺次连接,且 A、B、C 三点共线),则线段 AC = AB + BC = 3 + 2 = 5cm,即 AC 是 AB 与 BC 的和。 图示:A———B———C(AC = AB + BC) 关键条件:两条线段需 “首尾顺次连接且共线”,否则无法形成一条完整的和线段(如 A、B、C 三点不共线时,AC 是三角形的边,不满足 AC = AB + BC)。 2. 线段的差运算 几何意义:在较长的线段上截取一段与较短线段相等的部分,剩余部分的长度等于两条线段长度之差,剩余部分称为两条线段的差。 操作示例: 已知线段 AC = 5cm,线段 AB = 3cm(A、B、C 三点共线,且 B 在 A、C 之间),则线段 BC = AC - AB = 5 - 3 = 2cm,即 BC 是 AC 与 AB 的差。 图示:A———B———C(BC = AC - AB) 关键条件:较短线段需 “在较长线段上,且端点重合、共线”,否则无法直接截取(如 AB 不在线段 AC 上时,无法直接用 AC - AB 表示 BC)。 3. 运算性质 线段的和差运算遵循 “长度对应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