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 焦耳定律 1.物理观念:知道电流的热效应;了解焦耳定律,能用焦耳定律说明生产生活中的有关现象,分析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科学思维:结合电功的表达式和欧姆定律推导焦耳定律的表达式,培养演绎推理能力;能建立物理模型,简化复杂问题,运用焦耳定律分析实际问题。 3.科学探究:通过“探究电流产生的热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体会实验中控制变量的方法,发展观察、分析、处理信息、得出结论的能力。 4.科学态度与责任:知道电热危害的防止与应用,关注生活、生产中的电热问题,形成将物理知识应用于造福生活、改进生产的科学态度与责任。 1.教学重点:理解焦耳定律;定性研究电热与电阻、电流之间的关系。 2.教学难点:理解并应用焦耳定律;定性研究电热与电阻、电流之间的关系。 冬天用电暖气取暖,房间温度快速升高;笔记本电脑长时间使用后,底部会发烫,需要风扇散热;电水壶通电后,可以将壶里的水加热直至沸腾。 [提问]为什么这些用电器使用时都出现了发热现象? 任务一 认识电流的热效应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提问]说一说自己家里的用电器,如电暖气、电热器、电饭煲,通电后发热是什么现象?这一过程中能量是如何转化的? [过渡]电炉的电炉丝和导线中通过的电流相同,电炉丝热得发红,说明电炉丝的温度比导线高,电流在电炉丝上产生的热量更多。结合生活经验,你认为电流通过导体时产生热量的多少跟什么因素有关? [提问]若要探究“电热与电阻的关系”,应控制哪些变量不变?如何设计电路实现? [追问]实验中如何“观察”电热的多少? [演示实验]在两个透明容器中密封着等质量的空气,内置不同阻值电阻丝(R1<R2),串联接入电路,通电相同时间后,记录U形管中液面高度的变化情况。 [提问]实验中哪一个电阻丝对应的U形管液面高度的变化更明显?说明什么结论? [提问]若要探究“电热与电流的关系”,应如何控制变量? [演示实验]如图所示,将R2换成两个与R1相同的电阻丝R3、R4并联后接入电路,通电相同时间,记录U形管液面高度的变化情况。 [提问]实验中哪一个电阻丝对应的U形管液面高度的变化更明显?说明什么结论? [追问]若保持电流、电阻不变,延长通电时间,电热会如何变化?结合生活经验举例说明。 [阅读教材并回答]电流通过导体时电能转化为内能,这种现象叫作电流的热效应。 这一过程中将电能转化为内能。 [猜想]可能与导体电阻、电流大小、通电时间有关。 [思考讨论并回答]控制电流、通电时间不变,通过串联电路实现。 [回答]利用转换法,将不可见的电热转化为可见的气体升温膨胀,通过U形管液面高度的变化判断电热多少。 [观察回答]记录前,两U形管两侧液面均相平,通电相同时间后,R2 对应的U形管两侧液面高度的变化更明显。说明电流、通电时间相同时,电阻越大,电热越多。 [回答]探究电热与电流关系时,控制电阻、通电时间不变,改变电流。 [观察回答]发现R1对应的U形管液面高度的变化更明显,此时通过R1的电流较大,说明电阻、通电时间相同时,电流越大,电热越多。 [相互讨论并回答]电热会增多,比如电暖气开1h比开30min更热、手机通话1h比20min更烫。 任务二 焦耳定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讲解]英国物理学家焦耳做了大量实验,于1840年最先确定了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跟电流、电阻和通电时间的关系: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跟电流的二次方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正比,跟通电时间成正比。这个规律叫作焦耳定律。 公式Q=I2Rt。 单位:电流I—安培(A),电阻R—欧姆(Ω),时间t—秒(s),热量Q—焦耳(J)。 [提问]回顾刚刚的问题,电炉丝热得发红、导线几乎不发热,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差异?现在我们利用焦耳定律来解决我们的疑惑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