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21.4 第 3 课时 用二次函数解决抛物线形运动问题教学幻灯片分页内容 第 1 页:标题页 标题:21.4 第 3 课时 用二次函数解决抛物线形运动问题 副标题:初二数学上册 授课教师:[教师姓名] 日期:[授课日期] 第 2 页:复习回顾 问题 1:二次函数顶点式\(y=a(x-h)^2+k\)中,顶点坐标是什么?当\(a<0\)时,函数有什么最值情况?(顶点坐标为\((h,k)\),当\(a<0\)时,函数在顶点处取得最大值\(k\)) 问题 2:已知抛物线经过点\((1,3)\)、\((2,5)\)、\((3,3)\),如何求其表达式?(可设一般式\(y=ax^2+bx+c\),代入三点坐标求解方程组) 问题 3:在抛物线形建筑问题中,解决问题的关键步骤是什么?(建立坐标系、确定关键点坐标、求函数表达式、解决实际问题) 第 3 页: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学会将抛物线形运动问题转化为二次函数模型,能根据运动情境建立合适的平面直角坐标系,求出二次函数表达式并解决运动中的最大高度、运动距离等问题。 能力目标:提高从实际运动问题中抽象数学模型的能力,增强运用二次函数知识分析和解决运动问题的应用能力。 情感目标:感受数学在物理运动中的应用价值,激发对数学和物理学科的学习兴趣,培养严谨的思维习惯。 第 4 页:情境引入 展示图片:运动员投篮、炮弹发射、喷泉喷水等抛物线形运动场景图片。 提问:这些运动的轨迹都近似于抛物线,如何利用二次函数知识求出投篮的最大高度、炮弹的射程、喷泉的喷水距离等问题呢? 第 5 页:新知探究 1——— 投篮运动问题 例 1:一名篮球运动员在距离篮筐 4 米处投篮,球的运动轨迹是抛物线,当球运动到水平距离投篮点 2 米时,达到最大高度 3 米。已知篮筐距离地面的高度为 3.05 米,问球能否投中篮筐? 步骤解析: 建立坐标系:设投篮点为原点\((0,0)\),水平方向为\(x\)轴,竖直方向为\(y\)轴。 确定关键点坐标:抛物线顶点为\((2,3)\),投篮点为\((0,0)\)。 设二次函数表达式:设顶点式为\(y=a(x-2)^2+3\)。 代入点坐标求\(a\):将\((0,0)\)代入得\(0=a×(0-2)^2+3\),解得\(a=-\frac{3}{4}\),表达式为\(y=-\frac{3}{4}(x-2)^2+3\)。 判断能否投中:当\(x=4\)时,\(y=-\frac{3}{4}(4-2)^2+3=-\frac{3}{4}×4 + 3=0\),而篮筐高度为 3.05 米,所以球不能投中篮筐。 第 6 页:例题讲解 2——— 抛体运动问题 例 2:一门火炮发射炮弹,炮弹的运动轨迹是抛物线,已知炮弹飞出后经过 3 秒到达离地面 15 米的高度,经过 6 秒到达离地面 12 米的高度,且炮弹的最大高度出现在第 8 秒。求炮弹的最大高度是多少? 步骤解析: 建立坐标系:设时间为\(x\)秒,高度为\(y\)米,设抛物线表达式为\(y=ax^2+bx+c\)。 确定已知点坐标:由题意得点\((3,15)\)、\((6,12)\),且对称轴为\(x=8\)(即\(-\frac{b}{2a}=8\))。 列方程组: \(\begin{cases}9a + 3b + c = 15\\36a + 6b + c = 12\\-\frac{b}{2a}=8\end{cases}\) 解方程组:由对称轴得\(b=-16a\),代入前两个方程解得\(a=-\frac{1}{3}\),\(b=\frac{16}{3}\),\(c=-11\)。 求最大高度:当\(x=8\)时,\(y=-\frac{1}{3}×8^2+\frac{16}{3}×8 - 11=\frac{25}{3}≈8.33\)米。 第 7 页:方法总结 解决抛物线形运动问题的步骤: 建立坐标系:通常以运动的起点为原点,水平方向为\(x\)轴(时间或水平距离),竖直方向为\(y\)轴(高度)。 确定关键点坐标:根据运动描述找出抛物线上的已知点,如起点、最高点(顶点)、某时刻的位置等。 求二次函数表达式:根据已知点坐标选择合适的表达式形式(顶点式或一般式)求出表达式。 解决运动问题:利用表达式计算最大高度、运动时间、水平距离等,并结合实际意义验证结果。 注意:运动问题中变量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