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浙教版)七年级 上 5.5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第2课时) 一元一次方程 第5章 “五” 教学目标 01 新知导入 02 新知讲解 03 课堂练习 04 课堂总结 05 板书设计 06 目录 内容总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形积问题的意义,能分析题中已知数与未知数之间的相等关系。 2.会列方程解决等积变形问题。 新知导入 回忆: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过程。 1. 审题:分析题意,找出题中的数量及其关系。 2. 设元:选择一个适当的未知数用字母表示(例如x)。 3. 列方程:根据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4. 解方程:求出未知数的值。 5. 检验:检查求得的值是否正确和符合实际情形,并作答。 新知讲解 例3 某雕像的底面呈正方形,在其四周铺上花岗岩,形成一个边宽为3.2米的正方形框(如图中阴影部分)。已知铺这个框恰好用了 144块边长为 0.8米的正方形花岗岩(接缝忽略不计),问:该雕像的底面边长是多少米? 分析:如图,用 x 表示中间空白正方形的边长,本题的数量关系是: 阴影部分的面积=144块边长为0.8米的正方形花岗岩的面积; 阴影部分可以分割成 4 个长为(x+3.2)米,宽为 3.2 米的长方形。 新知讲解 例3 某雕像的底面呈正方形,在其四周铺上花岗岩,形成一个边宽为3.2米的正方形框(如图中阴影部分)。已知铺这个框恰好用了 144块边长为 0.8米的正方形花岗岩(接缝忽略不计),问:该雕像的底面边长是多少米? 解:设雕像底面的边长为x米,根据题意,得 4×3.2(x+3.2)=0.8×0.8×144。 解这个方程,得x=4。 答:雕像的底面边长为4米。 新知讲解 在运用方程解决有关实际问题时,清楚地分辨量与量之间的关系,尤其是相等关系,是建立方程的关键。解题中的检验对确保答案的正确和合理很有帮助,但具体过程可以省略不写。 新知讲解 例4 如图,用直径为200 mm 的钢柱锻造一块长、宽、高分别为 300 mm,300 mm 和 80 mm的长方体毛坯底板。问:应截取钢 柱多少长(不计损耗,结果误差不超过1 mm)? 分析:钢柱在锻造过程中体积不变,即 截取的圆柱体积=锻造成的长方体体积。 新知讲解 例4 如图,用直径为200 mm 的钢柱锻造一块长、宽、高分别为 300 mm,300 mm 和 80 mm的长方体毛坯底板。问:应截取钢 柱多少长(不计损耗,结果误差不超过1 mm)? 解:设截取圆柱的高为x(mm), 根据题意,得 π×1002×x=300×300×80。 解这个方程,得x=≈229。 答:应截取钢柱的长约为229 mm。 新知讲解 等积变形问题 涉及公式:长方体的体积 长×宽×高; 圆柱的体积 底面积×高。 等量关系:(1)面积变了,周长没变; (2)原料体积 成品体积。 注意事项:分清是“形”变“积”不变,还是“形”变“积”也变,但质量不变。 新知讲解 练一练 一根细绳可围成边长为7 cm的正方形,若将此细绳改围成长比宽大2 cm的长方形,则该长方形的长、宽分别是多少厘米? 解:设长方形的长为x cm,则宽为(x-2)cm. 根据题意,得2x+2(x-2)=4×7, 解得x=8. 所以x-2=6. 答:该长方形的长是8 cm,宽是6 cm. 课堂练习 1. 圆柱A的底面直径为40mm,圆柱B的底面直径为30mm,高为60mm,已知圆柱B的体积是圆柱A的体积的3倍,则圆柱A的高为( B ) A. 45mm C. 90mm D. 20mm B 课堂练习 2.墙上钉着用一根彩绳围成的梯形的饰物,如图实线所示(单位:cm).小颖将梯形下底的钉子去掉,并将这根彩绳钉成一个长方形,如图虚线所示.小颖所钉长方形的长、宽各为多少厘米?如果设长方形的长为x cm,根据题意,可得方程为( A ) A A. 2(x+10)=10×4+6×2 B. 2(x+10)=10×3+6×2 C. 2x+10=10×4+6×2 D. 2(x+10)=10×2+6×2 课堂练习 3. 如图,用若干根相同的小木棒拼成图形,拼第1个图形需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