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344111

4.1凸透镜与凹透镜-课件-2025-2026学年2024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册教学课件(37页PPT)

日期:2025-11-20 科目:物理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83次 大小:15908145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物理,PPT,37页,教学课件,全册,八年级
  • cover
(课件网) 4.1 凸透镜与凹透镜 一、课程导入:生活中的 “透镜” 初认知 (一)情境观察与提问 生活场景展示:播放或展示四组图片 / 视频 ———老人用放大镜阅读报纸;②学生佩戴近视眼镜看黑板;③手机相机镜头拍摄风景;④显微镜观察微小生物。 互动提问:“同学们,这些场景中用到的放大镜、近视眼镜、相机镜头、显微镜镜头,都属于‘透镜’。大家仔细观察这些透镜:有的中间厚、边缘薄,有的中间薄、边缘厚。它们对光的作用一样吗?为什么放大镜能放大文字,而近视眼镜能帮助看清远处?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两种最基础的透镜 ——— 凸透镜与凹透镜。” 导入目标:通过生活中常见的透镜应用场景,引发学生对透镜结构与功能的好奇,自然过渡到本节课核心内容,为后续学习凸透镜成像规律奠定基础。 二、知识点 1:透镜的基本概念与分类 (一)透镜的定义 透镜是由透明材料(如玻璃、树脂)制成的光学元件,表面通常是两个球面(或一个球面、一个平面),能通过光的折射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二)透镜的分类(按结构分) 凸透镜: 结构特点:中间厚、边缘薄(可类比 “鼓起的气球”,中间凸起)。 常见类型:双凸透镜(两个表面都是凸面)、平凸透镜(一个表面凸面,一个表面平面),生活中常见的放大镜、相机镜头核心部件多为凸透镜。 实物展示:拿起放大镜、老花镜(老花镜本质是凸透镜),让学生观察其 “中间厚、边缘薄” 的结构,可让学生用手轻摸透镜表面,感受厚度差异(注意提醒学生轻摸,避免划伤镜片)。 凹透镜: 结构特点:中间薄、边缘厚(可类比 “凹陷的碗”,中间向内凹)。 常见类型:双凹透镜(两个表面都是凹面)、平凹透镜(一个表面凹面,一个表面平面),生活中常见的近视眼镜镜片就是凹透镜。 实物展示:拿起近视眼镜,让学生观察其 “中间薄、边缘厚” 的结构,对比凸透镜,强化两种透镜的结构差异认知。 (三)透镜的核心要素(结合示意图) 光心(O):透镜的中心,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这是透镜的重要特性,后续分析光路时常用)。 主光轴:通过透镜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或通过光心且垂直于平面透镜平面的直线),主光轴是分析光的折射路径的基准线。 焦点(F):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经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或其反向延长线)的会聚点(或发散点),是判断透镜对光作用的关键。 焦距(f):焦点到光心的距离,用符号 “f” 表示,是描述透镜光学特性的重要参数(焦距越小,透镜对光的作用越强)。 三、知识点 2:凸透镜对光的作用 ——— 会聚作用 (一)实验探究:凸透镜的会聚特性(学生分组 + 教师演示) 1. 基础实验:平行光经凸透镜的折射 实验器材:平行光源(或激光笔组合成的平行光)、凸透镜、白色光屏、光具座。 实验步骤: 将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中间位置,平行光源放在光具座左侧,让平行光沿主光轴射向凸透镜。 在凸透镜右侧移动光屏,观察光屏上的现象:平行光经凸透镜折射后,会会聚到光屏上的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 标记光斑的位置,测量光斑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这个距离就是凸透镜的焦距(f)。 实验现象: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经凸透镜折射后,会聚于主光轴上的一点(焦点 F),证明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 2. 进阶实验:非平行光经凸透镜的折射 实验操作:用激光笔发出一束不平行于主光轴的光,射向凸透镜,观察折射光线的方向。 实验现象:非平行光经凸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会向主光轴 “靠拢”(仍体现会聚趋势,只是不经过焦点)。 结论:凸透镜对所有入射光都有会聚作用,无论光线是否平行于主光轴,折射后都会向主光轴偏折。 (二)凸透镜的焦点与焦距 实焦点:凸透镜的焦点是实际折射光线的会聚点,能用光屏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