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345577

第四单元第十课 认识情绪ABC--教案 北师大版(2025)心理健康七年级上册

日期:2025-11-20 科目: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73次 大小:15426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第四,单元,第十,认识,情绪,ABC--
  • cover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认识情绪ABC》教学设计 课题 认识情绪ABC 单元 四单元 学科 心理健康 年级 七年级 教材分析 本课首次系统引入埃利斯的理性情绪行为疗法(REBT)中的ABC理论,旨在引导学生认识到影响我们情绪和行为的并非事件本身,而是我们对事件的看法和信念。这一认知是情绪管理和培养积极心态的理论基石,对学生的社会性发展和人格健全具有深远意义,也为后续学习情绪调节策略.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情绪ABC理论的基本内涵,能准确说出A(诱发性事件)、B(信念/想法)、C(情绪与行为后果)分别代表什么。过程与方法:学会运用ABC理论分析自己或生活中的情绪案例,初步掌握识别不合理信念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对自身情绪负责的自主意识,树立积极、理性看待生活中挫折与挑战的态度。 重点 理解并掌握情绪ABC理论模型,能运用该模型分析具体情境。 难点 能够觉察并区分事件(A)与信念(B),并尝试挑战和调整自己的不合理信念(B)。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公交车的遐想(5分钟) 情景:小华在拥挤的公交车上被一个陌生人重重地踩了一脚。想法一:“他肯定是故意的!这人素质真差!”(此时小华感到愤怒,可能瞪对方或发生争吵)。想法二:“车上太挤了,他肯定不是有意的。”(此时小华感到可以谅解,可能会说“没关系”)。想法三:“哎呀,我今天是不是很倒霉?”(此时小华感到沮丧,情绪低落)。提问引导:“同学们,同样是被踩了一脚(事件A),为什么小华会产生三种不同的情绪和行为(C)?”教师总结:“看来,真正决定我们情绪的,并不是事件本身,而是我们内心的想法和看法(B)。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揭示这个奥秘的理论———情绪ABC。” 思考问题 通过生动有趣的情景剧,快速吸引学生注意力,创设认知冲突,让学生在直观对比中初步感知“想法”对情绪的决定性作用,自然引出课题。 (二)初识情绪ABC(10分钟) 教师活动:系统讲解情绪ABC理论。A (Activating Event):诱发性事件。指我们遇到的具体事情、他人的言行或回忆等。(是“导火索”,不是“炸药”)B (Belief):信念/想法。指我们对A事件的看法、解释、评价和信念。(是“关键”,分为合理信念与不合理信念)C (Consequence):情绪与行为后果。指在特定情境下产生的情绪反应和采取的行为。(是“结果”)核心关系:A → B → C。强调是B(信念)直接导致了C(情绪和行为),而不是A(事件)。 在教师的引导下,将上述三个要素及其关系记录在笔记本上,并尝试用公交车的例子进行对应标注。 采用清晰、结构化的方式进行理论讲授,帮助学生建立准确的理论概念框架,为后续应用打下坚实基础。 (三)侦破身边的情绪案(10分钟) 教师:呈现两个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案例1:小丽向好友打招呼,好友没理她。(A)想法B1:她是不是生我气了?我哪里做错了?(不合理)情绪C1:焦虑、不安案例2:小明的期末考试数学考了70分。(A)想法B2:我真是太笨了,永远也学不好数学了!(不合理)情绪C2:绝望、沮丧 以小组为单位,选择其中一个案例进行分析。任务一:找出案例中的A、B、C。任务二:讨论这种想法(B)可能带来哪些消极影响?请小组代表分享讨论结果。 将理论应用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通过小组合作深化对ABC模型的理解,并引导学生思考不合理信念的危害。 (四)积极想法变形计(10分钟) 教师:承接上一环节,提出挑战:“如果我们不想要那么糟糕的情绪C,该怎么办呢?”引出关键———调整B(信念)。讲解“不合理信念”的特征:如“绝对化”(必须、应该)、“过分概括化”(以偏概全)、“灾难化”(完蛋了)。示范“辩驳不合理信念”:针对案例2的想法B2:“我真是太笨了,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