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350104

湖北省荆州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双周练(月考)历史试卷(含答案)

日期:2025-11-18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62次 大小:141624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湖北省,试卷,历史,月考,双周,荆州
    荆州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双周练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及解析 (全卷满分100分 考试用时75分钟)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D A C C B A C C 题号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B B D A A D D 1.【答案】D【解析】石家河文化遗址本无瓮棺葬习俗,却出土出自瓮棺的玉器,且瓮棺葬是北方习俗,这表明南北原始文明间存在交流互动,不同地区习俗有传播融合,故选D项;材料未提及生产活动与祭祀的关系及地位,无法说明生产活动以祭祀为中心,排除A项;材料仅展示丧葬习俗特点,未涉及南北贸易相关内容,不能得出两地贸易往来频繁结论,排除B项;判断早期国家出现的重要标志有城市、文字等,材料未涉及这些关键元素,不能得出长江流域出现早期国家的结论,排除C项。 2.【答案】A【解析】楚国征服“汉阳诸姬”,控制了从湖北大冶铜绿山到周都镐京的“青铜战略大通道”,获取了重要的战略资源青铜,这为楚国发展壮大提供了支持,是楚国强大的重要原因,故选A项;“汉阳诸姬”被楚国征服,并未真正防范住楚国北进,排除B项;材料虽提及大冶铜绿山,但未证明它是西周最主要的青铜原料来源,史实上西周青铜原料还来自其他地区,排除C项;西周控制范围应远超汉水以北,且题干重点不是强调西周控制范围,排除D项。 3.【答案】C【解析】西汉通过大规模移民河西并徙民实之的方式,加强对河西地区的人力充实和社会管理,从而有效加强对该地区的控制,故选C项;敦煌位于西北河西地区,与西南无关,西汉与西南的交流主要通过巴蜀等地进行,移民敦煌不涉及西南方向,排除A项;丝路贸易繁荣是移民开发的间接结果,但材料中政策核心是国防与行政控制,而非直接促进贸易,排除B项;西汉移民边地主要出于国防和边疆开发需求,材料中“徙民以实之”强调充实边疆,而非缓解中原人口压力,排除D项。 4.【答案】C【解析】从材料可知,龙门石窟的开凿有统治者为高祖、文昭皇太后营造石窟,有民众愿国祚永隆敬造石像,还有比丘为亡父造像,这反映出社会不同阶层出于不同目的参与其中,体现出其具有整合社会各阶层文化心理、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功能,故选C项;佛教中国化是一个漫长过程,北魏时期龙门石窟的开凿仅是初期发展,隋唐时期才基本完成,因此不能作为标志;排除A项;材料中开凿石窟的目的多为祈福、纪念和宗教虔诚,强调文化传播与整合,并未直接反映文化存续的曲折性或复杂性;排除B项;仅从史料无法看出龙门石窟开凿与孝文帝改革决心的联系,排除D项。 5.【答案】B【解析】唐后期中央政府通过“宣索”与藩镇“进奉”加强了联系,藩镇借此获“官爵威命”,中央体现统治权力,一定程度上维持了双方关系,维系唐朝统治,故选B项;朝贡体系是古代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与唐后期中央和藩镇关系不符,排除A项;材料“宣索”和“进奉”涉及中央与地方关系,未体现激化百姓与统治阶层的社会矛盾,排除C项;藩镇“进奉”表明对中央一定服从,不是加剧藩镇割据,排除D项。 6.【答案】A【解析】苏辙诗作中“里人种麦满高原”与“越人耕大泽”的对比,显示楚地人利用干燥高原种植小麦,而越人则耕作多水泽地,这体现了宋代农业根据地形水文差异精准安排作物种植,最大化土地资源利用,故选A项;“长使”一词侧重劳动分配,未强调大规模跨区域迁移的史实,且材料的核心在于环境利用,而非人口迁移,排除B项;材料仅描述耕种情形,未比较襄阳与其他地区技术高低,无法表明襄阳农耕技术领先,排除C项;高原种麦、泽地耕田属空间分工,未见复种迹象,且宋代稻麦复种制度仅在江南局部试行,未普及至襄阳,排除D项。 7.【答案】C【解析】猛安谋克与契丹、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