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选择性必修三 第三单元 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 ———以客家人的迁徙与文化认同为例 一、课标与教材分析 本单元课标要求:通过了解历史上跨洲、跨国家、跨地区不同规模的人口迁徙,以及移民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认识在迁徙和融入当地社会过程中出现的文化认同。 本单元单元导语:自古以来,人类在不断的迁徙中求生存、谋发展,并在迁徙中带来了不同文化的交融……人口迁徙带来了这些地区的文化重构,形成了新的文化认同……人口迁徙与文化认同既是多样文化广泛接触、交流和传播的历程,又是不同文化交融的过程。 基于以上分析可知,本单元核心概念在于人口迁徙带来文化交融,促成新的文化认同。 本单元包括三课内容,分别为《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现代社会的移民和多元文化》。其中《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一课中两目内容“印欧人的迁徙及其对早期区域文化的影响”“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对区域文化发展的影响”都侧重以游牧民族为例,认识人类迁徙带来的文化影响。本课教材中“学习拓展”模块,引导学生思考农耕民族迁徙的动因及其对迁入地的文化影响(如客家人)。教师可在课标指导之下,挖掘教材资源,创设典型情境进行分析,引导学生认识人口迁徙带来不同文化的交融,促成新的文化认同。 二、学情分析 本课课堂教学设计基于学生已经完成本单元新授课的学习过程,学生对于古代游牧民族的迁徙、近代殖民活动带来的人口转移、现代社会的移民情况及其对文化产生的影响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和认识。且学生已经完成了纲要(上)(下)和选择性必修一、二的学习,已有相关知识背景。但总体而言,学生在新课完成后,对单元的核心概念主题认识不足,对知识的迁移运用不够,没有归纳出具有规律性的认识。所以教师有必要对教材内容进行再挖掘,从不同侧面创设典型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典例分析,深入认识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的一般性认识,便于学生分析新情境,解决新问题。 三、教学目标 1.了解客家人的迁徙的原因、过程,及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2.认识客家人迁徙带来不同文化的交汇、融合,促成迁入地新文化的形成,形成了客家文化认同。 3.能够通过时空角度描述客家人迁徙情况(时空观念);收集运用相关材料获取信息,解释客家人迁徙现象(史料实证);识别因果关系,做出概括、推理和结论(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尊重文明多样性,认同人类命运共同体(家国情怀)。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了解客家人的迁徙,认识在迁徙和融入当地社会过程中出现的文化认同。 难点:关联教材,调用所学,运用经验,大胆推测,小心求证,多元解释。 五、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的主题是“交融”,具体而言,是客家人在迁徙过程中带来了不同文化的交融,从而形成了新的文化认同即客家文化。 围绕这一主题,以探究任务链———一、客家人为何客居他乡”“二、客家人如何客居他乡”“三、客家人为何不回故乡”来关联和整合教材内容,推进课堂教学。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情境问题思考、合理推测探究、多元求证解释,认识迁徙、交融与认同三者关系,尊重文化多样性,并聚焦培养学生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 六、教学过程 课堂导入 人物照片展示,插入方言语音。 导入设问:看图听声,猜测这是哪里人?(客家人) 展示选必三第三单元第6课《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学习拓展相关内容:……中国古代,大批汉人陆续从北方迁往南方,形成今天分布在江西、福建、广东和台湾等地的客家人。 展示课题: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以客家人的迁徙与文化认同为例 展示单元课标要求:通过了解历史上跨洲、跨国家、跨地区不同规模的人口迁徙,以及移民所面临的机遇与挑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