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370080

考古、DNA、语言——印欧人的迁徙与早期区域文明的形成 教学设计

日期:2025-11-19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18次 大小:61739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考古,DNA,语言,印欧,人的,迁徙
  • cover
考古、DNA、语言 ———印欧人的迁徙与早期区域文明的形成 课标解读及大单元设计 本单元内容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的要求是:通过了解历史上跨洲、跨国家、跨地区不同规模的人口迁徙,以及移民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认识在迁徙与融入当地社会过程中出现的文化认同。 根据《指导意见》中的建议:本单元教学建议7课时,每课时建议45分钟。当前我校是40分钟一节课,那么整个单元的课时设计是7(40分钟)+1(35分钟活动探究课)。综合考虑课时要求、选必融合的内容分析、主旨要求、学情分析以及单元内容所呈现的规律等方面,确定本单元的基本架构如下: 人类迁徙与文明进步 规律 人类迁徙如何促进文明进步 第一课:印欧人的迁徙与早期区域文明的形成 时间:古代———近代———现代; 空间:区域—亚欧大陆—美洲、大洋洲—全球; 第二课:亚欧游牧民族的迁徙与亚欧大陆整体化 第三课:近代殖民与“新大陆”的文化认同 第四课:现代移民与“全球文化”的多元一体 典型案例 第五课:道钉记忆———华工在美国 主体:一般—个体 第六课:幸存者之歌———犹太人在上海 第七课:移民造就的国家———美国 活动探究 第八课(35分钟):主题(微观:每个家族都有一段动人故事;宏观:人类历史就是一部迁徙史) 大概念的迁移 单元核心概念是人类迁徙与文明进步,引导学生通过八个课时的学习,理解人口迁徙与文明进步的关系,并能够把这个概念进行适当的运用与迁移。第一部分是在时空逻辑中呈现人类迁徙如何促进文明进步,涉及1—4课;第二部分呈现具体案例,因为人口迁徙是活生生的人的历史,通过“华工在美国”、“犹太人在中国”以及“移民如何造就美国”三个例子展现人口迁徙过程中如何具体处理文化融合与文化冲突,涉及5—7课;最后一课安排35分钟的活动探究课:单元教学开始时布置任务,课堂学习与课后探究形成一个互相支撑的良性循环。第8课时通过主题演讲的形式进行展示,把整个单元学习到的“人口迁徙如何促进文化认同以及文明进步”这个大概念通过微观与宏观两个层面展示迁移与运用。 本课内容是大单元中的第一课,根据课标对应要求是:通过了解印欧人的迁徙,认识其在迁徙与融入当地社会过程中出现的文化认同,理解印欧人的迁徙对早期区域文化产生的影响。 第二部分 《印欧人的迁徙与早期区域文明的形成》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大单元8个课时的第一课,具体授课内容是选必三第三单元第6课第1目:印欧人的迁徙及其对早期区域文化的影响。《中外历史纲要》(下)的相关内容是:第1课:地图“古代主要文明示意图”;西亚、北非、印度、希腊在迁徙前的文明状态;图片“亚历山大在伊苏斯”;第2课:古代世界的帝国;文明的交流;“史料阅读” 波斯国王大流士一世。 【学情分析】 1.知识与能力储备:本课程针对的是高二下选考历史的同学,他们已经学习了《纲要》及选必一、二的相关内容,并且已接受一定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训练,具备基本的学习本课程的知识与能力储备。 2.校本化考量:本单元设计针对的是嘉兴高级中学高二下选考历史学生,学生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能适当运用已学知识进行迁移。 【教学理念】 根据《浙江省普通高中学科教学指导意见》的要求,学科教育已不再是通过“做题”而掌握学科知识、熟稔知识技能,而是通过学科实践理解学科观念、发展学科思维、形成学科素养。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能够像学科专家那样思考,能够运用知识解决真实问题,能够形成学科思维,这是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全部内涵。构建教师为思维而教、学生学会深度学习的“思维课堂”成为培育核心素养的关键路径。普通高中历史学科思维课堂是以学生核心素养培育为目标,以单元教学为平台,以学科“大概念”的探究与理解为主线,让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