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一单元 第2课 中华文明的世界意义 历史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 中国是古而又新的国家。 ———冯友兰 近几年来,华夏古典书籍越来越引起世界上各国各阶层人们的兴趣,……如:《三字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作世界儿童道德丛书之一。《道德经》在美国已成为人们研究东方伦理思想的必修课,……《菜根谭》被日本奉为集儒、道、佛思想为一体的经典佳作。……《孙子兵法》被世界各国的企业家视为指导现代社会经济管理、经营战略的重要著作。…… ———达·雪涓《中华文化在世界的影响》 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唐】杜牧《江南春》 1、佛教的传入 白马寺,中国第一古刹,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始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官办寺院。 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两汉之际:佛教传入中国。 魏晋南北朝:佛教渐同儒家、道家文化融合。 隋唐:佛教出现了不同宗派,禅宗成为主流,佛教完成本土化。 宋明:以儒家学说为核心兼容佛教、道教理论的理学形成,佛教融合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中国传统文化为什么能够吸收佛教文化? 主观方面来看,中国传统儒家思想具有包容性、融合性。 客观方面来看,佛教思想本身具有合理之处,容易被统治者接受和利用。 材料:佛教的幻想能力、迷人的方法都比传统的中国儒道学说高超得多。而且,佛教认为现实的一切都是“苦”的,……造成苦难的原因不是统治阶级的压迫和剥削,不是吃人的社会,而是“业”,提出超脱苦难的办法是忍耐、修行,以便达到“涅樂”境界。 ———叶洵灶:《佛教在中国古代得以传播的原因》 8到10世纪,印度佛教开始衰微,13世纪回教入侵,印度佛教文化遭到毁灭。但中国恰在7、8世纪,佛教得到长足发展。大量佛教译著和论著输出到东北亚、东南亚。 ———冯天瑜《中华文化史》 佛教传入中国又经中国向外输出 输入 吸收 又输出 融合 再传播 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生命力 佛教经中国传入朝鲜、日本(4世纪以后) 中韩日三国佛教界祈祷世界和平法会 (照片为2019年10月30日,第22次中韩日佛教友好交流会议在广东珠海举行。300多名与会代表以“佛教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为主题,交流研讨,汇聚共识。) 佛教影响中国 ◆宗教信仰 ◆哲学观念 ◆逻辑思维 ◆语言词汇 ◆文学艺术 ◆礼仪习俗 消极避世 佛教传入以前,中国传统的思想中只有今生此世,既无前世也无来世,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庄子说“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佛教带来了三世(前世、今世、来世)的观念,因果、轮回的观念……人活着不但要考虑今世,还要考虑前世,尤其是来世,今世的善恶是因,种下了来世的幸与不幸的果。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二卷) 汉语中来自佛教的用语:缘分、刹那、觉悟、世界 、过去、智慧、心猿意马、有情、无情、唯我独尊、牛鬼、蛇神、现身说法、抖擞、心无挂碍、平等、差别、群魔乱舞、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三生有幸、愁眉苦脸、执着、痴心妄想、家贼难防、心心相印、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布施、结缘、供养…… 现在许多国人否定佛教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如果真要摈弃佛教文化的话,恐怕他们连话都说不周全了。 ———赵朴初《俗语佛源》 (1)中国艺术更加注重意境的表达 (2)中国建筑来自佛教的影响 云冈石窟 龙门石窟 敦煌莫高窟 敦煌文化———丝路文明交流互鉴的典范 中国智识线和外国智识线相接触,晋唐间的佛学为第一次,明末的历算便是第二次。 ———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材料:欧洲人是以商业和宗教这两种途径接近中国的,不过起初宗教交流就很活跃。明末清初,一批来华耶稣会会士由于精通中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