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张骞通西域路线图 张骞(约前164年~前114年)) 前164年,出生于汉中城固县 前140年,入长安为郎 前138年,张骞应募,率使团首次西行,欲与大月氏结盟合击匈奴。刚出陇西,被俘十年 前129年,逃脱匈奴,至大宛,最终找到大月氏 前128年,结盟失败返程,途中又被俘2年 前126年,回到长安,被封校尉 前124年,定襄之战,助卫青破匈奴,因功封博望侯 前121年,领兵失期,致李广被围全军覆没,赎为庶人 前119年,出使乌孙,欲结盟共抗匈奴 前115年,结盟失败,张骞归汉 前114年,病逝于长安 春秋几何? 经略丝路几载? 经略丝路二十三载 张骞是丝绸之路的_____者 开辟 ? 第九课 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从张骞是否为丝路开辟者说起 目 录 环节一:厘清思路,明确丝路之义理 环节二:对比分析,甄别丝路之时空 环节三:梳理归类,洞悉丝路之效用 环节一:厘清思路,明确丝路之义理 人类早期几个文明中心之间的交往主要是沿东西方向展开的。其中,最著名的是经由中国西北和中亚连通欧亚大陆的商路。后人在这条商路上发现了大量丝绸遗存,因此将它命名为“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东西方经济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象征。 ———《选必3·文化交流与传播》 从公元前114年到公元127年间,连接中国与河中(指中亚阿姆河与锡尔河之间)以及中国与印度,以丝绸之路贸易为媒介的西域交通路线。 ———[德]李希霍芬《中国亲历旅行记》(1907年出版) 注:学界普遍认为李希霍芬首次使用“丝绸之路”一词来称呼历史上这条促成东西方经济和文化交流的路线。 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欲联络西域大月氏夹击匈奴,张骞应募出使西域。公元前119年,张骞再次出西域,顺利到达乌孙后,又分遣副使出使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身毒、于阗及其他诸国。公元前115年,张骞返回长安。此后,汉朝与西域诸国使节往来日益频繁……西域天山南北各国相继归汉,横贯东西的丝绸之路亦由此开辟。 —白寿彝《中国通史》 陆上丝路主体路线:长安(今西安)→河西走廊→玉门关或阳关→今新疆→葱岭(今帕米尔高原)→中亚→西亚→欧洲或北非。 “丝绸之路”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丝路一般指张骞开辟的陆上丝绸之路。广义的丝路是指从上古开始陆续形成的、遍及欧亚大陆甚至包括北非、东非在内的长途商业贸易和文化交流路线的总称。 ———马之先《中华传统文化》 思考1:如何理解将张骞通西域称为“凿空”? 在俄罗斯乌拉尔南部地区的青铜器与殷墟青铜器存在共同特征;乌兹别克斯坦公元前1700-1500年的古墓中发现中国丝绸碎片;古希腊文献中也有公元前4世纪关于丝绸的记载。这些证据表明,早在张骞出使西域(公元前2世纪)之前,亚欧大陆已存在以丝绸为媒介的贸易和文化交流 。 ———乔雅鸥《“丝绸之路”不是始于张骞》 然骞凿空,诸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于外国,外国由是信之。 ———《史记·大宛列传》 凿,开;空,通也。骞开通西域道。 ———[南朝]裴骃《史记集解》 凿空既强调张骞开拓西域通道,又凸显该事件对丝绸之路贸易体系形成的奠基作用,但中国西北、中亚、西亚等地的丝绸之路贸易在张骞通西域之前就已存在,只不过未形成比较固定的路线,且非官方贸易,断断续续,不大为世人所知。 西汉 东汉 魏晋 隋 安史之乱 五代十国 宋 元 明清 发展时期 鼎盛 发展受阻 有所复兴 陆上丝路的沿革发展 ———据周伟洲《丝绸之路大辞典》内容绘制 五代、宋以后,国家政治中心东移至开封、杭州、南京、北京,西北地区在国家安全战略中地位下降,从腹心之地变成周边地区。由于多民族政权的建立,北宋以来,西北地区的开发并不构成国家战略重点,多采用消极之策,不积极开拓。 ———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