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388345

第14课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课件(共18张PPT)

日期:2025-11-18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83次 大小:813956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7
14课,文化,传承,多种,载体,及其
  • cover
(课件网) 第六单元 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第14课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第15课 文化遗产:全人类共同的财富 【单元导语】 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最初以口头传说和史诗的形成出现 其后,学校、书籍,以及图书馆、博物馆等逐渐发展成为文化传承与保护的主要载体 导入:从河南春晚爆火节目《唐宫夜宴》看文化传承方式 妇好鸮尊 莲鹤方壶 贾湖骨笛 《簪花仕女图》 《捣练图》 丝路上的三彩骆驼 第14课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学校、书籍、图书馆、博物馆 一、文化传承载体之一:学校 1.中国学校教育的发展 (1)古代中国的学校教育 材料一: “有官斯有法,故法具于官;有法斯有书,故官守其书;有书斯有学,故官传其学;有学斯有业,故弟子习其也。官守学业,皆出于一,故天下以同文为治,故私门无著述文字。” ———清·章学诚《校雠通义·厡道》 材料二:“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 ———司马迁 《史记·孔子世家》 思考:上述两则材料教育的形式有何不同? 官学(学在官府) 私学 一、文化传承载体之一:学校 1.中国学校教育的发展 (1)古代中国的学校教育 办学形式 官学 中央 地方 私学 春秋 唐 以后 宋 自汉朝开始设立 私学产生,改变了“学在官府”的情形(开始“学在民间”) 其中儒家的代表孔子影响最大,“有教无类” 的办学思想 私人设立的学塾、村学、蒙学构成基层社会教育的重要形式 书院制度建立,推动私学的发展 宋代是书院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时期 位于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最为著名 朱熹制定的《白鹿洞书院揭示》/《白鹿洞书院学规》,是中国书院发展史上一个纲领性学规 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80,概括两者发展的史实。 汉朝汉武帝时设立的太学 西晋设立的国子监(元明清国家最高学府兼教育行政机构) 是古代中国的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机构 是中国古代教育的重要标志【课前提示P80】 思考:根据材料,概括中国古代教育的特点并归纳中国古代教育作用。 我国教育发源很早,夏朝就有了称为“序”的教育机构。西周形成了“学在官府”的教育制度。春秋战国私学兴起,开始了后世官学与私学并存的局面。秦朝禁止私学和“焚书坑儒”,使普通教育受到很大摧残。汉代在长安设“太学”并开始“以儒取士”。隋炀帝杨广开创进士科考,唐至宋不断完善科举制。元代在普通国子学之外设立蒙古国子学和回回国子学,促进了多民族文化发展和交流。明清以理学为正统,把八股文作为科举考试的固定格式,大兴“文字狱”。由于控制加强,书院制发展到清代就完全官学化了,导致古代中国教育之路越走越窄。 ———摘编自刘瑛《中国古代教育变革大事、特点及启示》 特点: 起源早(发展时间长) 政府主导 官学私学并存 儒学主导(教化功能突出) 体系化、制度化 一、文化传承载体之一:学校 作用: ①政治:为政府培养了人才,巩固了统治 有利于科举制的发展 ②文化:有利于古代文化的保存与传播 有利于古代典籍的传承 有利于儒学的传承 一、文化传承载体之一:学校 1.中国学校教育的发展 (2)近代中国的学校教育 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81第一段,归纳近代中国的几种高等教育。 教育 概况 北京大学 【1898】戊戌维新运动所建的京师大学堂: ①性质:近代中国第一所中央政府建立的综合大学 国家最高教育行政机关 主导新式教育的推进 采取分科教育的方式 ②意义: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标志 【1912】京师大学堂改名“北京大学” 【1916】蔡元培接任校长,将大学定位为“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提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理念【史纲上】,使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学术研究的重镇 清华大学 【1911】创办清华学堂 【1912】更名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