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2019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课程标准: 认识文化遗产保护对保持文化的传承、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具有重要意义。 良渚古城遗址 至此,中国共有55项世界遗产(文化遗产37,自然遗产14,文化和自然双遗产4); 改革开放后,中国成为推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力量,体现出一个文明大国守护人类共同财富的担当。 融通导图 一 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 思考1:什么是文化遗产? 物质文化遗产 世界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遗产 自然遗产 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 1972年《世界遗产公约》 确定三种类型 2003年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文化遗产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 《世界遗产公约》所定义的“文化遗产” 文物: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建筑物、碑雕和碑画、具有考古性质成分或结构、铭文、窟洞以及联合体; 建筑群: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在建筑式样、分布均匀或与环境景色结合方面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单立或连接的建筑群; 遗址:从历史、审美、人种学或人类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人类工程或自然与人联合工程以及考古地址等地方。 p89【历史纵横】:文物、建筑群、遗址 思考2:为什么要保护文化遗产? 重要性:文化遗产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 必要性:文化遗产面临很多严重威胁 思考3:文化遗产面临哪些威胁? 自然灾害、战争、资源的过度消耗 思考4:如何保护文化遗产? 时代 世界 中国 古代 近现代 世界各国历史上都有保护及研究文物的传统。 欧洲各国皇室、贵族和教会,收藏艺术珍品和宗教遗物之风颇为盛行。 历代帝王、达官贵人和民间收藏家十分重视收藏各种器物、字画、书籍等。金石学发展为专门之学。 19世纪立法进行现代意义文物保护; 1834年希腊针对古迹保护制定法律;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界范围内出现了保护文物古迹的高潮; 1964年《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是关于古迹保护的第一个国际宪章,强调对文物古迹的保护以历史的真实性为第一要义,有着深远意义。 1906年清政府《保护古物推广办法》 1930年,南京国民政府设立的中央古物保管委员会,公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文物保护法律《古物保存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起专业化的文物保护体系,并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全国性文物普查。 1961年,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公布。 1982年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制度 二 《世界遗产公约》 目的:集各国之力,对日益遭到损毁的文化和自然遗产实施有效保护。 特点:目前拥有缔约国最多的公约之一。 内容: ①国际倡议:充分肯定文化遗产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整个国际社会有责任通过提供集体性援助来参与保护。 ②制定名录:规定对于一部分全人类的共同遗产,应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加以重点保护,1978年首批12处世界遗产被列入《名录》;1979年后又将存在严重威胁的遗产列入《濒危世界遗产名录》。 ③遗产分类: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 思考1:《世界遗产公约》有何发展? 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条例》,正式提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概念。 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思考2:“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有何价值? 不仅完善了对文化遗产的认识,而且表明文化遗产保护对传承民族文化、维护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有着重要意义。 思考3:中国如何参与到世界遗产保护过程中去? ①1985年加入《世界遗产公约》并成为缔约国 ②2004年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③2006年通过《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强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