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盘州市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 期中考试 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 1.秦始皇时期,某官职“位上卿,银印青绶,掌副丞相”,曾被派往调查“焚书坑儒”前咸阳诸生的言论,以及追查陨石铭文“始皇帝死而地分”事件等。该官职最有可能是( ) A.太尉 B.刺史 C.御史大夫 D.尚书令 2.汉代前期,汉高祖将一般政务完全交付丞相,由丞相全权处理。从汉武帝开始到汉宣帝,皇帝将一些侍从委以重任,让他们参与谋议国家政事。汉武帝此举( ) A.促使决策机制逐步走向专业化 B.旨在调整中枢加强专制统治 C.致使政府行政效率不断地提高 D.缓和了中央各部门间的矛盾 3.据专家统计,1900至1911年的十余年间,全国各地先后发生民变1300余起。如图。这些斗争反映了( ) A.民族矛盾空前激化 B.三民主义深入人心 C.阶级矛盾空前激化 D.同盟会的领导作用 4.下图中秦朝的举措( ) 秦朝统一文字表 A.促进各地区的交往交流交融 B.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C.不利于统一的封建国家形成 D.推动社会文化的多元化 5.先秦时期某一思想家认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下列思想主张中与该思想家属于同一派别的是( ) A.“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B.“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 C.“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D.“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6.如图是宣化(今河北张家口)辽墓壁画《散乐图》,图中人物服饰采用宋制。辽朝政府坚持契丹和汉人的服饰和发饰并存,采用“北班国制,南班汉制,从其便焉”的原则。下面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体现了因俗而治的特点 B.加剧了民族矛盾 C.有利于维护政治稳定 D.有利于民族交融 7.金朝设“南官”制度,以汉制汉,采用唐宋官服旧制,以官服上花朵纹样大小定尊卑;女真男服便于行动,南宋《中兴四将图》画卷中岳飞身边家将的便服已与金人男服无多大区别。这说明当时( ) A.宋与金均实行因俗而治 B.各民族矛盾已逐渐缓和 C.民族交融多因现实需要 D.少数民族服饰占据主导 8.截至 1919年,中国规模最大的民族工业仍是纺织工业,中国企业(含官营)的织布机数量略少于在华外资企业的织布机数量。而 1919———1925 年,外国在华纱厂的产能增长幅度却接近200%。这反映出,一战结束后( ) A.门户开放政策得到推行 B.列强控制中国经济命脉 C.民族资本发展环境恶劣 D.中外经济竞争空前激烈 9.清朝皇帝处理政事的养心殿里悬挂着康熙自书的一条铭言:“天下之治乱休咎,皆系于人主之一身一心,政令之设,必当远虑深谋,以防后悔,周详筹度,计及久长,不可为近名邀利之举,不可用一己偏执之见。采群言以广益,合众志以成城,始为无偏无党之道。”下列符合该理念的是( ) A.设锦衣卫 B.实行奏折制度 C.废除丞相制度 D.大兴文字狱 10. 20世纪初,武汉三镇“占长江沿岸最枢要之地,商况之殷盛,亦冠于沿岸之诸港”,汉口更是“舟楫之辐辏,货物之聚散,其盛不亚于上海,其余则尚未能比类也”。武汉的这一状况( ) A.表明其航运发展水平超过上海 B.说明商业贸易中心向腹地转移 C.长江沿岸工业重新布局奠定基础 D.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发生创造条件 11.据《第一次中国教育年鉴》记载,1907年全国各级各类学堂共3万7千余所,在校学生人数超过一百万人,学习内容除传统的儒家经典外,增添了自然科学、绘画、手工、外语等课程。与此同时,中国留学生的数量也在迅速增长。这反映出( ) A.清末新政推动了社会变迁 B.废除科举彻底改变了国人思想 C.留学得到社会的广泛支持 D.近代文化教育在全国得到普及 12.在中西文化论战中杜亚泉称:中国固有文明“正足以救西洋文明之弊,济西洋文明之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