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394120

广东省高州市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质量监测历史试题(PDF版,含解析)

日期:2025-11-19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81次 大小:328919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广东省,质量,PDF,试题,历史,监测
    高市2025~2026学年度第一学淇期高一质量监测·历史 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侧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B D D A C A A 题号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D C D A D & C 一、 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 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早期城址分布广泛,涉及黄河流域、长江流 域、辽河流域等地区,反映了早期文明呈现多中心格局,B项正确;中原文明的确辐射范围广 阔,但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A项;“游牧与农耕文明长期对峙”的说法不准确,游牧与农耕文 明也存在交融状态,排除C项;地理环境影响文明发展水平,而不是决定,排除D项。 2.【答案】D 【解析】根据题意可知,《史记·夏本纪》中记载是益将帝位让给了帝禹的儿子启:而《战国策·燕 策一》中的记载是启和他的同党从益的手中夺取了帝位。这反映了启取代了原本按照禅让制 应由益继承的帝位,这实际上打破了传统的禅让制,原始民主传统逐渐被破坏,故D项正确 题目中引用了《史记》和《战国策》两种不同记载,但题目并未对两部史书的可信度进行比较或 评价,排除A项;材料中并未提及启和益的贤能对比,《史记》记载“益让”给启,而《战国策》 记载启“攻益”夺位,这两种说法都未涉及对两人个人能力的评价,只是描述了王位继承的方式不同 ,排除B项:材料主要讨论的是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从禅让到世袭),但并未涉及世袭制对 社会稳定产生的影响,排除C项。 3.【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从西周到战国时期,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兴起,诸多不同学 派出现,推动了当时思想文化的繁荣,D项正确;下层平民利益没有受到重视,不符合史实 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战国时期诸多不同学派出现,无法说明礼乐秩序已经崩溃,排除B项 诸多不同学派出现,推动了当时思想文化的繁荣,未涉及诸子百家思想走向融合,排除C项。 4.【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吴国开凿运河的直接目的是支持“伐齐”“伐楚”等 军事行动,最终目标是“北霸中原” ,这属于诸侯国争霸的国家整体战略。运河作为交通手段 服务于军事扩张和称霸天下的大战略,A项正确;文化繁荣与运河开凿这一水利工程无直接关 联,排除B项;材料中明确提到运河用途是“伐齐”“伐楚”“通漕运(军事运输)” ,未涉及农 业生产 ,排除C项社会变革指生产关系、政治制度等的转型,运河开凿是具体的工程举措,其直 接服务于军事和争霸,而非社会变革本身,排除D项。 5.【答案】C 【解析】据材料信息和所学可知,秦朝各级官署均全天办公,且有严密的文书邮传制度保证政 令上传下达的通畅等,说明秦朝行政运行管理规范有序,C项正确:材料聚焦的是官署办公 没有体现奏朝户籍制度的发展和完善,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秦朝行政制度的规范和运行 与思想文化统一和发展无关,排除B项;各级官署全天办公和公文收发的规范,不能说明 秦朝强化了对中央决策部门即中枢机构的控制,排除D项。 6.【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汉初经济凋敝,至汉武帝初年经济繁荣,题干所述变化反映汉初至 武帝初年经济由衰转盛,结合所学,汉初,统治者采取黄老无为思想,采取与民休息的政 策,如轻谣薄赋、劝课农桑等,历经数十年积累,至文景时期已现”文景之治” 为武帝 初年的富足奠定基础,故A项正确。农业生产技术突破(如铁器普及)虽重要,但题干强调 政策积累的成效,而非技术因素,排除B项;国家控制经济强化(如盐铁官营)是汉武帝中后 期为应对财政压力采取的措施,与题干“武帝初年”时间不符,排除C项;对外战争(如征匈 奴)消耗国力,与题干描述的富足景象矛盾,排除D项。 7.【答案】C 【解析】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