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十四中学期中考试试卷 高一年级历史答案 满分100分 一、 选择题:本大题共4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8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C B B C C B D B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B B A C B C D B B C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A A A D D D C A B B 题号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答案 C A C D C A B B D B 二、材料题:共20分. (1)共同问题:地方势力过大,威胁中央。(2分) 制度根源:汉初推行的郡国并行制度。(2分) (2)背景:北宋新政权建立之初,政局不稳;藩镇割据,节度使拥兵自重;地方势 力过大,威胁中央。(4分,任意两点即可) (3)措施:削弱节度使职权,由文官担任;杯酒释兵权;设诸路转运使,将地方财 政运往中央将地方精兵调入中央,编入禁军,由皇帝直接控制。(共12 分,一点4分,任意三点即可) 高一历史答案第1页(共2页)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十四中学期中考试试卷 高一年级历史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80分. 1.晋南陶寺与陕北石峁是两个并存的区域性文明。据研究,陶寺中期的陶器类型与纹饰 较其早期发生了显著变化,反而与同时期石峁陶器特征更为接近。陶寺与石峁陶器的趋 同表明() A,石峁制陶技术取得突破 B.陶寺文明陷入衰落阶段 C.区域之间文明交流加强 D.权贵阶层垄断陶器生产 2.据考古发掘,距今约9000年前的浙江上山、河南贾湖等遗址,出土了中国特有的制 作榫卯结构工具石凿;距今8000至7000年前的浙江跨湖桥、河姆渡等遗址,发现了榫 卯木结构建筑。之后,此类建筑在中华大地广泛分布、成为中国最典型的建筑形式之一。 这主要体现了,中华文化具有() A.本土性和包容性B.多样性和连续性C.本土性和连续性D.多样性和包容性 3.商朝时,卜辞所见“殷”与"外”的概念相对,商王朝对于地方有一种居高临下的地位; 周朝“四方"指诸侯国,“王畿”地区与“四夷”相对,作为地方势力的诸侯国在受周王朝控制 的同时仍具有很大自治性。这表明商周时期() A.阴阳五行学说的盛行 B.政治制度具有延续性 C.宗法血缘关系的松弛 D,井田制度影响力仍大 4.新石器时代到两周时期中国各地区传统墓葬头向可概括为:“东夷及其先民尚东,楚 蛮及其先民尚南,西我及其先民尚西,华夏及其先民尚北。“关中地区凤翔西村、沣西客 省庄等地西周墓多为北头向,春秋时期的墓葬多为西向头。这表明() A.西周时期华夏认同初步形成 B.春秋时期秦国深受戎俗影响 C.各族同源观念得到发展 D,各地区的文化传统趋于稳固 5.下表是不同时期历史人物对周宜王的评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时代 人物 评论内容 高一历史期中考试第1页共8页 春秋 周太子晋 自我先王厉、宣、幽、平而贪天祸,至于今未弥。 桀杀关龙逢而汤得之,纣杀王子比干而武王得之,宜王杀杜伯 春秋 楚诸御已 而周室卑…皆不能尊贤。 至于宜王,思昔先王之德,兴滞补弊,明文、武之功业,·周道 西汉 董仲舒 灿然复兴。 A.春秋时期产生了"宜王中兴”说 B.董仲舒对周宜王的评价较为客观 C.周宣王的历史形象发生较大变化 D.对周宜王的历史认知具有一致性 6.西周前期,青铜器高古凝重,无取巧用意,纹饰原始,颇有图腾意味;春秋中叶至战 国末年,器制多轻便适用,每每以现实性的动物为附饰物,追求精巧玲珑,标新立异。 这一变化说明() A.宗法观念已经名存实亡 B,青铜铸造进入鼎盛时期 C.青铜器的礼乐功能弱化 D.农耕工具发生显著变化 7.在中国古代,褒扬官员德行和政绩,往往称其人为“民之父母”,官员亦以“为民父母”“爱 民如子”作为执政的理想境界。这一现象反映出() A.宗族关系已成为执政的基础 B.“家天下"观念的政治影响 C.官员考核主要依据民本思想 D.官民之间具有共同政治诉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