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密★启用前 长沙大学附属中学高一期中考试历史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6小题,共16分。 1.“母弟”在西周文献中一般指的是国君或嫡长子的同母弟。周代继承制以父死子继为主,但若继宗之子不在,母弟或母弟之子就可以成为大宗宗子。从文献记载来看,在没有争位事件发生的情况下,母弟或其子继位合情合理,为宗族所接受。据此可知,这一继承制度 A. 促进了统治秩序的稳定 B. 扩大了西周的统治基础 C. 体现了家国一体的特点 D. 破坏了宗法分封的原则 2.下表所列内容为中国某一时期的历史特征。这一时期文化领域的成就是 A. 出现雕版印刷术 B. 开始出现私人讲学,教育学术下移 C. 发明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司南” D. 古代中国以计算为中心的数学体系形成 3.如表为学者统计的有关唐代敦煌地区不同时期家庭结构情况。这说明当时( ) 类型 比例(%) 时期 核心家庭(2~3人) 主干家庭(6~8人) 联合家庭10人以上 其他家庭 总计 701—769年 户数(户) 47 13 9 14 83 百分比 56.6 15.7 10.4 17.3 100 820—876年 户数(户) 3 6 12 2 23 百分比 13 26 51.2 9.8 100 A. 战争导致了个体小农经济衰退 B. 税制变化推动了家庭结构的变迁 C. 农本观念在中原地区影响深远 D.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不断完善 4.春秋战国时期,儒家主张“仁政”“德治”,宣扬礼乐文明;法家希望通过法律的手段达到至德社会,强调君臣共同守法;道家则从“法自然”的角度反对战争。这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 ) A. 追求有序稳定成为社会要求 B. 施行仁政的基础在于重德 C. 思想领域趋同倾向日益明显 D. 百家争鸣推动了社会进步 5.下表所示为孔子和老子的部分思想主张。这些思想主张( ) 人物 思想主张 孔子 推崇礼乐制度,强调“为政以德” 老子 反对制度束缚,主张无为而治 A. 体现了对治国理政的思考 B. 推动了百家争鸣深入发展 C. 迎合了下层平民利益诉求 D. 得到了统治者的大力推崇 6.黄仁宇在《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中认为:“第一帝国”(秦汉)的政体还带贵族性格,世族力量强大;而“第二帝国”(隋唐宋)则大规模和有系统地科举取士,造成新的官僚政治,而且将经济重心由华北的旱田地带逐渐转移到华南的水田地带。“第二帝国”与“第一帝国”相比主要的区别是 A. 官僚政治的形成与否 B. 选官制度的形成与否 C. 经济重心的南移与否 D. 政治结构和经济格局的变化 7.有学者指出:“行省是中央与地方沟通的桥梁,是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的,使中央政府有足够的力量统治好全国,又能保障地方有适度的权力建设好地方。”这表明行省制度( ) A. 实现了中央与地方的分权制衡 B. 协调地方加强了中央集权 C. 较好地巩固了地方政府的权力 D. 有利于中央完全掌控地方 8.成书于战国时期的《管子》记载:一女必有一针一刀,若其事立;耕者必有一耒一耜一铫,若其事立;行服连轺(yáo)辇者,必有一斤一锯一锥一凿,若其事立。不尔而成事者,天下无有。这说明战国时期( ) A. 成熟的制铁技术促进工具进步 B. 农业手工业工具逐渐自成体系 C. 合理的社会分工推动经济繁荣 D. 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开始形成 9.下列成语典故反映了春秋时期的史事,给它们确定一个主题,最为恰当的是( ) 成语 典故 退避三舍 晋文公在即位前流亡时曾被楚成王收留,他许诺如晋楚发生战争将退避三舍(九十里)。后来晋楚相争,两军在城濮相遇,晋军退避三舍 问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